第一次看爱沙尼亚的片子。
总体还行,角度上有创新吧。不过有些地方不得不吐槽。
第一,战场过于干净整洁,暴露美工布景的短板。第一场大规模防守战,对战双方衣着一尘不染,仿佛一群军迷在模拟战场一样。坑道里没有任何杂物,只有柔软细沙,从每个人的脸庞看,仿佛刚从办公室里过来,看不到那种战场的烟火味,野战部队风吹日晒,补给休息有限,怎么可能是这副样子?连番炮击,血战之后,战壕依然干干净净,连碎木屑、血迹、弹痕、烧焦等痕迹都没有。这些都说明,爱沙尼亚在电影美工布景和战场还原上还是比较初级。相比之下,血战钢锯岭就完全不一样了,碎尸横飞,油腻的汗渍血渍,烧焦熏黑的痕迹做得特别逼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剧情上接近于神剧,削弱了反思的深度。第一场打苏军,从画面上看,爱沙尼亚这方只损失了个位数,而苏军起码被歼灭一两百人。这种交换完全比脱离了1944年的实际。打苏联人像打靶一样,和我们国内的抗日神剧有一拼。电影主旨是描绘处于大国夹缝中弱小民族的悲苦,可是你自吹自擂,自己可以以一敌百,那你干嘛不直接把苏联德国全灭了不就完了嘛。人家芬兰人口也没多少,为什么就顶住了呢?苏芬战争,芬兰人虽然败了可是他们是用真刀真枪让俄国人感到疼啊!独立的地位是打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单方面描绘本国战士喝着茶,唱着歌就把苏联人团灭,是对本国英雄和先烈的侮辱。
第三,过分强调政治正确,导致剧本僵硬幼稚。电影一方面正面描绘爱沙尼亚籍皇协军,一面又展现爱沙尼亚人对纳粹和元首的蔑视。这好比伪军战斗力超强,同时又视天皇为粪土,这是一种非常奇葩的设定。古今中外的皇协军战斗力普遍很弱,为什么,就是因为皇协军很难解决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问题,士气往往很难维持。爱沙尼亚军队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始终没有民族独立的领导核心和理论支撑,他们它的军队实际上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战斗力。另外,妖魔化苏军政委接近于无脑,在一堆人已经将枪口对向他的情况下,他居然再次举起手枪,这要多脑残才会如此。其实不如展示这个政委外强中干,贪生怕死,这样反而更能衬托其信仰的虚伪,而电影中的政委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残酷原则,最后面对周围人的反水毫无惧色,坚持到底,实际相当于“以死明志”,“英勇就义”。这不禁让我想起,日军、朝鲜军队都喜欢杀俘虏一样,小国狭隘心态作祟。

一九四四1944(2015)

又名:1944铁甲连(台) / 我们的1944 / 1944: Forced to Fight

上映日期:2015-02-08(柏林电影节) / 2015-02-20(爱沙尼亚)片长:100分钟

主演:卡斯帕·威尔伯格 Kaspar Velberg/克里斯蒂安·乌克斯库拉 Kristjan Üksküla/麦肯·施密特 Maiken Schmidt/格特·劳塞 Gert Raudsep/亨德里克·图姆佩勒 Hendrik Toompere Jr. Jr./卡尔·安德烈亚斯·卡梅特 Karl-Andreas Kalmet/亨里克·卡尔梅特 Henrik Kalmet/帕努·欧加 Pääru Oja/普瑞特·斯川伯格 Priit Strandberg/普瑞特·派厄斯 Priit Pius/马特·派厄斯 Märt Pius/克瑞斯托·维丁 Kristo Viiding/贾克·普林特斯 Jaak Prints/马格努斯·马里乌森 Magnús Mariuson/迈特·马姆斯登 Mait Malmsten/托努·欧加 Tõnu Oja/瑟珀·西曼 Sepo Seeman/安妮·里曼 Anne Reemann

导演:埃尔莫·纽加农 Elmo Nüganen编剧:里奥·古拿斯 Leo Kunnas

一九四四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