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们出了不少战争片。但每一次,都有人说:这离我们最好的国产战争片,还差了一截。

最常被人举例标榜的,就是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

这是一部拍于1984年的片子,豆瓣上评分高达9.5,高于99%的战争片。

这部片子,究竟是有多好,才能在将近40年后,还让人念念不忘?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看了这部片子的修复版。

看完后,不由得感叹:《高山下的花环》当之无愧是最好的国产战争片。

我们常说,一部好的战争片,一定不是让人看完后变得好战,而是让人反思战争的。

而《高山下的花环》不仅让人反思战争,还借着战争,反思了更广阔的社会问题。

从这个角度说,的确没有一部国产战争片超过了它。

电影一开场,就与众不同。我们没有看到战争将近的紧张,而是欢乐愉快的军中生活。

战士们,白天训练完,在河里洗澡、嬉戏。

洗完了,好动的,就在草坪上比倒立。

文静的,躺在石头上看书、晒太阳、睡大觉。

军中的伙食也不错。有自己种的菜地。

炊事班还自己磨豆腐,做豆浆。天天想着怎么把战士们喂得更强壮。

到了晚上,夜生活还挺丰富。
大家一起看电影。战士们看到漂亮的女明星,眼睛也直。

看完了,回寝室,喝点小酒、抽个烟、打个牌。

在电影里,打破这宁静祥和生活的,是上头新派下来的一个指导员。
这指导员,由当年还是奶油小生的唐国强扮演。

指导员名叫赵蒙生。他家里可不简单,父母都是老红军,当年立下过赫赫战功。

赵蒙生这次下连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镀个金,再调回北京。

但战士们,可是盼一个指导员好久了。尤其是连长梁三喜。

他老家的媳妇儿,快生了。他的探亲假批下来了好久,可新指导员没来,他迟迟不敢离开。

他打算等新指导员熟悉了部队里的情况,就回家探亲。

可一段时间下来,梁三喜却发现,这新指导员,似乎不太接地气。

部队操练登山,战士们都从山顶返回了,指导员气喘吁吁,才到了半山腰。

平时吃饭,指导员也皱着个眉头,挑挑拣拣。连衣服都要别人帮他洗。

大家都看得出来,这个城里来的指导员,吃不了苦。更过分的是,他还三天两头给妈妈写信,让她打电话找关系,尽快把他调回去。

这电话打多了,部队里自然也就传开了。大家都知道,指导员只是来走过场的,扎不下根来。

梁三喜回家的愿望,看来又要落空。

更要命的是,梁三喜还听到风声,指导员的母亲,接二连三地给团里打电话,着急要把赵蒙生调走。

大家都在传,可能是部队马上要被派往前线了。

因为赵蒙生的母亲,可不是个简单人物,她的消息可能比师长、军长还早。连长听说后,翻看了最近的报纸,发现果然有一些征兆。

他和炮排排长靳开来说了这个消息。

靳开来是个心直口快的家伙,平时就因为喜欢提意见,不受上级待见。他当着指导员的面,破口大骂:他奶奶的......

凑巧的是,就在部队收到开拔命令的同一天,指导员也收到了调走的通知。

这下,平时忠厚老实,处处帮着指导员的梁三喜也看不下去了:现在你就给我滚蛋。

但是他还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指导员不要当逃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这可能是当年最大胆的一句台词。

因为它触及了最敏感的话题:不平等和特权问题。

吃苦、打仗,农家子弟兵上;有背景的,却可以靠关系,在战前逃之夭夭。

如果真是这样,可能无数人都要大失所望......

导演谢晋,敢于在1984年的时候,把这样的问题拍出来,可以说是非常有勇气的。

这也正是《高山下的花环》与众不同的地方。

一般的战争电影,重头戏在战争,战前是简单的铺垫,战后是简短有力的收尾。

但《高山下的花环》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大量的笔墨,花在了战前和战后。

所谓「功夫在诗外」,谢晋导演这么拍,是因为他知道,要把战争的故事讲好,重点还是在战争之外。

战士们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战争爆发时,哪些人真的上了战场,哪些人又想当逃兵?

这是比战争本身,更能说明问题的东西。

电影里,经过梁三喜的劝说,指导员还是和战士们一起坐上了列车,开往前线。

这是他蜕变的开始。刚开始,他带着懊恼、不甘上前线的。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勇赴战场的,却是军长的一番话。

原来,听说儿子要上前线了,赵蒙生的妈妈靠着关系,给雷军长打了个电话。

想借着人情,请他把儿子调回后方。谁知雷军长也是个暴脾气,当着全军的面,狠狠批评了这种歪风邪气。

当着全军的面被这么批评,赵蒙生羞愧难当,也被激起了荣誉感和使命感。

他当着全连的面,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很快,部队上了战场。梁三喜所在的连队,担任的是尖刀连的任务。需要冲到战争最前线,时刻经历生死的考验。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战争场面,也与一般战争片不同。许多战争片,都喜欢刻画敌人可恶、丑陋的模样,激发起观众的憎恨之心。

再让主角们奋勇杀敌,一解观众们的心头之恨。但《高山下的花环》,全片没有出现一个敌人的身影。

这样做的用意是很明显的:它不是要挑起我们对外部的仇恨,而是为了引起我们对战争的反思。

这种反思,很多时候,是从自身开始的。

电影中,导演还原了战场上士兵们有血有肉的实际情况。爱批评领导,总也得不到提拔的靳开来,竟然在战前被提拔成副连长。

他没有任何喜悦之情,还直肠子地吐槽:战前赏了我一个送死的官。

他知道,作为前线部队,副连长是要冲在第一线的。听到后方命令,不熟悉地形,却在拼命指挥他们快点,再快点。

他也会抱怨:他们也就知道用尺子量地图。

可是真到了危险的时候,靳开来又是冲在最前面的。

士兵们带的水不够,有人都渴晕了。靳开来冒着危险,跑去砍甘蔗。可回来的路上,却踩中地雷,不幸牺牲了。

临死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让大伙吃甘蔗吧。

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战场上的牺牲,并不都是那么壮烈。很多时候,充满无奈。部队里有一个年轻的小士兵,大家叫他「小北京」。

他一路都在看《战争论》,还说自己以后的梦想是当元帅。

梁三喜很喜欢这个爱读书的小伙子。可一次,小北京扛着炮筒,攻打敌人碉堡时,却不幸被敌人击中,牺牲了。

不是因为他技术不行,而是他连打了两发,都是臭弹,根本打不出去。

连长一看,炮弹上的生产日期是1974年4月,破口大骂:批林批孔,批它个奶奶的。

因为政治斗争,导致工业生产荒废,实实在在影响着战士们的生死。虽然拍的是战争,但电影一点都不避讳战争之外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它也始终不忘,人物的成长。电影中的所有角色,都不是扁平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为了救赵蒙生,梁三喜也被暗枪打中,不幸牺牲了。

愤怒的赵蒙生,拿上手榴弹,奋不顾身地冲进敌人的阵地,把他们一举歼灭。

赵蒙生,也终于从一个吃不了苦的公子哥,蜕变成了一个勇敢的战士。许许多多人的牺牲,终于换来了战争的胜利。电影,还是没有铺排胜利的喜悦,很快就进入了战后的部分。

关于战后,战士们的待遇问题,电影拍得也很尖锐。

牺牲的战士们,大多数都得到了军功章。但爱提意见的靳开来,却连个三等功都评不上。

连军长都对此感到愤怒:我们有些干部,总是爱听阿谀奉承......

这样的话,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还有梁三喜的母亲和媳妇,从山东搭了十几天的车,才来到部队。

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坐车,而是为了省钱,搭完火车,不舍得坐汽车,走了几天几夜才到了部队。因为,梁三喜生前给媳妇的信里交代了,为了给父亲治病,他还欠了战友600多块钱,如果他牺牲了,一定要帮他还上。

所以,梁三喜的遗孀,带着部队给的550元抚恤金,加上卖了家里一只母猪的钱,来部队还钱来了。看到这一家人,过得这么艰苦,军长也在反思。

城市和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样的社会问题,也穿插出现在一部战争片里,不得不说十分难得。在电影最后,人们终于发现,原来牺牲的「小北京」不是别人,正是雷军长自己的独生子。

虽然官至军长,但战争来了,他不但没有靠关系,把儿子调走,还让孩子上了战场。

因此梁三喜的母亲说:你是一个军长,送自己的孩子上前线,我哪怕只看到这一个,就这一个,中国能兴旺啊!

而电影里的赵蒙生在经历了战争以及战后那么多事,他对自己的母亲说:

咱们离开人民太远了。

作为老百姓,他们的愿望很单纯,也很朴素。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它弘扬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思想。但比起许多战争电影,它的内涵,却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这样的战争电影,的确值得一句国产最佳的评价。


高山下的花环(1984)

又名:卫国军魂(港) / Wreath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上映日期:1985-11-07(中国香港)片长:140分钟

主演:吕晓禾 / 唐国强 / 何伟 / 童超 / 盖克 / 王玉梅 / 刘燕生 / 斯琴高娃 / 倪大红 / 何毅 / 石磊 / 贾雨岚 / 李丹军 / 管宗祥 / 李振平 / 胡宗琪 / 洪军 / 

导演:谢晋 / 编剧:李存葆/李凖 Zhun Li

高山下的花环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