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电影的散文诗。

在诗的每一行,写着安静而破碎的美。

仿佛溢出屏幕的,不止是油画般的哲学与现实,还有英式红茶的香气。

跟着Ursula一次又一次过完她平淡而短暂的生命,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我内心全部的感受。不同于科幻,Ursula的死是哲学意义上的死亡。她的世界总在无常之中变化,无论她沉默、还是放纵;无论反抗,还是温和,她终究走向未知——一种生命本质的苦。

Ursula在无数次死而复生中,试图寻找着意义。她试图避免上一次生命中所犯下的错误,试图重启人生,在新的一生中避开错误的人、尽其所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尽管她一次次成功了,但她真的成功了吗?尽管一次次失败,可真的失败了吗?

在Ursula的童年记忆中,死亡是她的阴影。当Ursula成年以后,死亡成了她的解脱。

死亡,无时无刻让她陷入一种超乎于同龄孩子的焦虑,她只能被动地接纳着自己的死亡。她发现重生的的确确可以改变很多事,比如不去海里玩水,免死于溺水;不去捡被哥哥扔在窗外的布娃娃,免死于坠楼;阻止女仆去伦敦,拯救弟弟免死于流感;比如反抗当年强迫她发生关系的Howie,离开家暴的丈夫,避免一段痛苦的婚姻,努力考上牛津大学,变得更勇敢、独立;比如…

某一刻,她从对死亡的恐惧中醒来,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太多无可奈何的事,她试图麻痹自己,抑或与时间妥协。她无力改变遇上Jurgen的事实,无法改变他们一见钟情,无力改变Jurgen加入纳粹,死于轰炸;她无法改变二战的爆发,无法挽留弟弟不参军,死于空难;最后,她也无法相信,自己会亲手给女儿喂下毒药,同女儿一起死去;她无法停止思考来自这个世界的痛苦,终于选择从窗户一跃而下。就像年幼的自己,却又不同于当年的自己。

当然,Ursula也有圆满一世的时候。可她依然选择重新来过。

就像站在柏林的废墟中,竟然有一只从动物园里飞出的孔雀。灰色的世界,增添了一抹明亮的蓝。

生命的真相对于一个小女孩的追问,过于沉重。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又过于苍白。

所以,我们依赖童话,选择相信自己的存在是从时间的一端开始,在另一端结束,选择相信只要不去想,第二天又是新的一天。选择相信痛苦总会过去,快乐总会到来。我们活在生命的幻觉中。

最后,母亲带着Ursula来看心理医生凯利特,并告诉他:“Ursula跟她说过不止一次,认为她自己来过这个世界。”

凯利特说:“也许是的。她的经历属于她自己。她的感觉就是她的感觉。宇宙,或许不存在所谓的线性时间,我们一直存在于过去,也一直存在于将来。过去和将来都不存在。只有现在。”

“我只是希望她开心。”Ursula母亲说,“她一直觉得这个世界是个可怕的地方。”

“这个世界本就是个可怕的地方。这说的很有道理。”

说完,凯利特转向Ursula,“Amor Fati(热爱命运)”

Ursula放下手中的画笔,画面上是一幅咬着自己尾巴的蛇——如果我们的生命本没有开端,也没有结束。

结尾,Ursula试图追问——“如果我们能回来,重新生活一遍,一遍,又一遍…”

我们用尽全部力气塑造出来的幻觉,太过于真实。因此,当我们开始质问这世界的真假时,也只敢尝试着去想——生命或许并非遵循着线性的时间规律。如同咬着自己尾巴的蛇,永远活着,永远死去,生生灭灭。是什么让这条蛇迫切的想要活下去?

这是英语中最棒的两个词,当你把它们放在一起时,就变成了“如果可以…”What if…

Ursula送弟弟回家,弟弟临别时说“我到了,你该走了。”这是她们最后一次见面。这一幕,像极了你我生命里曾有过的告别。

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从我们的世界里擦肩而过,他们来过,停留过;在这条未知旅途中,与我们相伴过。该来总会来的,无论怎样,我们爱过,也谢过。

在全集的结尾,Ursula问父亲:如果有机会,你还愿意重新来过吗?

这个曾参加过一战,在二战中失去儿子的父亲笑着回答她:

哪怕只是为了再看一次你学走路,我都愿意再来一遍…

小开星 2022年5月27日


生命不息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