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写短评给打了两星,不甚尽兴,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首先,就长片而言,剧情太小儿科了,不过这不是硬伤(很多优秀的长片也是弱剧情),主要是本身就薄弱的剧情还充斥着矫情做作。藕断丝连的两位是身为青梅竹马的女主和韩男,12岁时女主随家人移民加拿大,九十年代远渡重洋就等于断联了,两人对此深感遗憾。12年后,感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男主通过脸书找到了成年后的女主,两人依旧投缘,天天视频电话热络联系。然而,一段时间热聊(网恋?)后,女主觉得这样的关系没有结果,主动切断联系。不久之后,女主在美国乡村作家工坊认识了纽约犹太男,部分出于身份考虑,很快就结婚了。又过了12年,韩男休假期间来到纽约,两人时隔24年终于再次相见,后又就此别过。

这两人这么多年来的交集确实有些人淡如菊的小清新和小遗憾在里面,但深刻的羁绊是完全谈不上的。两人势必是有些缘分在的,但既然不管处于被动还是处于主动都放弃过,再来思考人生的另一条走向,就有点缺乏意思了。

人生确实有很多如果(what if),这些如果容易在人脆弱时袭来:如果当时选择了那条路会怎样?如果当时和某某人进一步发展关系会怎么样?如果当时选择去别的地方会怎样?我们只能亲身经历一个选择的结果,所以免不了(尤其是在对当下有些许不满或者感到些许遗憾时)想到当时没有走的那条路、没有选择的那个人、没有去的那个地方。

那自己想想就好了嘛,本来就没发生过的,本来就是被放弃的选择(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拍成个电影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其实也不是不行,但至少这种遗憾感需要更多的情绪感受支撑才能稍微站得住脚。此处可以对比 Return to Seoul,虽然我觉得那片子也一般,但比起 Past Lives 还是丰富很多的,至少把女主对故乡的羁绊和复杂情绪拍仔细了。

不少人解读是韩男其实是故乡的象征,她时不时流露出来的怀念和感慨其实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当初离开不是她选择的,是她父母的决定,在长大后,她对自己的出生地、自己成长到接近少年的地方,有时是怀念,有时是自主想象、附加美好。

但她又是个很好胜心强、很 self-driven 的人,从首尔到多伦多又到纽约,就她的价值观而言,明显是条向上爬的路。那她就很矛盾了,一方面是怀念故乡、剪不断理还乱,另一方面又想走上人赢人生,那真挚的自我反思就很难存在了,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就模糊不清了,毕竟自己都没想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认知上、情感上,都蛮自我矛盾的。

女主对白男丈夫说,她有韩裔美国人朋友,但她这个青梅竹马不一样,是韩裔韩国人。

不管他们一样不一样,他们确实不一样,其实韩裔美国人之间也不一样,韩裔韩国人之间也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对她来说如果是她不向往的(体现在做无聊的上班族、和父母住在一块等显得不独立自主的东方生态),那她寄予美好向往和期待的是什么?是对方24年不见依旧对她念念不忘、24年未见依旧把她当做心中唯一的白月光?是故乡始终不会抛弃她、不会拒绝她、因为她可是从首尔走到了宇宙中心呀?

我好像有点 being cynical 了,但片中隐含的矛盾情绪,确实是观影过程中不适感的主要来源。

补一小段,为什么这种创作会变成毒瘤?因为A24这种标榜独立小清新的美国公司,容易被因缘这种亚洲本源的概念吸引,把创作者对这些概念的粗浅理解和再创作当做精髓,用他们的资本制造一批又一批看似新奇有实在内涵,实则连创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文化根基本质究竟是什么的命题作文。这种伪概念又能轻易在西方观众心中 ring a bell,他们本身也不熟悉、不懂这些概念,故事又是熟悉的西方叙事(这里主要讽刺美式小清新),身份政治加持,还有点(法式?)忧伤调调,特符合21世纪有文化有世界格局新青年应有的品味取向。

骂完了。

准备被骂。


过往人生Past Lives(2023)

又名:前世因缘 / 前世姻缘 / 前度人生 / 之前的我们(台) / 从前的我们(港)

上映日期:2023-01-21(圣丹斯电影节) / 2023-06-02(美国)片长:106分钟

主演:格蕾塔·李 / 刘台午 / 约翰·马加罗 / 文胜雅 / 尹智慧 / 崔元英 / 严晟敏 / 安敏扬 / 徐妍宇 / 黄胜妍 / 乔尼卡·T·吉布斯 / 丽莎·丹尼特 / 

导演:席琳·宋 / 

过往人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