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人生:也许是对故土和过去的青梅足马挥手道别,做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生切割。开篇三个人的镜头,看出了一丝的不解,让人很难判断出她们三人之间的关系。故事回到了24年前,一家人打算移民加拿大,母亲问女儿有没有喜欢的人,可以安排一次离别前的约会。母亲还是很能理解孩子的感情,对于即将移民的她们。对于孩子幼稚的感情世界,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让她们在很小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感情的滋养。也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有很美好的回忆。离别时不同方向,不同道路的,两个人互道了再见。一条路延台基而上,一条路顺小巷而行。一直走向了各自不同的生命彼岸。离别,机场的小怀念,学校的成长,两个镜头 却表现了12年的时光。几个镜头的组接,成长了彼此的年华,网路情感的滋养,却像空中楼阁一样的渺茫,女主深知二人都不会为了对方放弃自己的生活时,在分手的视频里说了那句,“我移民两次来到纽约,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想着如何坐上回首尔的航班。”又过了十二年,她既没有像 12 岁的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拿到诺贝尔奖,也没有实现 24 岁时许下的拿普利策奖的壮志,她嫁了个美国犹太人作家,甚至为了绿卡提前结婚。命运终究让我们成为了极普通的人,在多年后意识到这一点后,会不会为曾经没有在一起过而遗憾呢?电影已经给出了答案。我爱你就是爱那个会奋不顾身离开的你,那个雄心壮志的你。错过的岁月并不可追,也没有未来可以期待,那个十二岁的女孩早就不在了,但这不代表她没有存在过。她的优雅和可爱也许只停留在了那个年月里,所以24年后和你重逢在异国,会忍不住和你畅想一下我们前世的缘分。电影本质上其实是关于成长的故事,而非单纯的爱情电影。和童年作别,和故乡作别,然后通过网络重遇,再学会放下。本身其实是一个比电影看起来痛苦的多的过程。导演做的克制而又轻巧,让她们儿时离别时的蜻蜓点水 让他们成年重逢时陌生的无言相对,在游历纽约街头时,她们还是保持着适当的距离,让故事多了点淡淡的忧郁,而非所谓的“煽情处理”。离别时无言的沉默。此外,移民元素并不觉得刻意或喧宾夺主,反而是从另一个不常见但一直被忽视的视角来解构“移民”。对于移民者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思乡、对自己的认知等等,导演几乎剔除了所有传统的“成功学”移民叙事元素(只保留了诺贝尔,普利策和托尼),完全通过女主的成长故事来重构移民本身,算是一大亮点。遗憾是除了很多不能免于俗套的情节设计之外,导演的调度也缺少个人风格,丢失了一些影像魅力。最后的一段无言的作别,男主在上优步之前,她们沉默许久,后来问女主,既然我们过去的生活让我们现在无法有结果,那你觉得像我们现在这样,我们的将来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交集呢?女主顿了一会儿,说不知道哦,男主说,我也不知道,那就再见吧,如果不是影片最后一刻,女主送走了男主然后独自走回家门口,步伐逐渐凌乱,身影越发孤独,直到最后抑制不住,趴在等在楼下的老公肩膀上说“I,m sorry”并大哭,如果不是这一幕,所有人,包括她自己,恐怕都已经被她的自洽和坚定基本说服。但这可能就是故事想说的,理智无法回应所有的遗憾,人总有其理智无法控制的情感需求。你无法回避它,但也无需回应它。这也许是新一代移民创作者的态度,我眷恋过去,但我绝不回头。久别重逢不是爱情的开始,而是要刻意避开所有文化碰撞,才能维护脆弱的美好回忆。同时新一代创作者们不再执着于国别认同,不再以故国作为坐标原点,而更加确定和深入探索自己这一群体的存在。现在(丈夫)并非不可替代的选择,过去(青梅竹马)也不是难以承受的永恒割舍,惋惜难过,也只不过是一场痛哭而己。其实女主并不是个具体的人,而是象征故土的引诱:在移民的历程里,故士犹如童年的爱人在寂寞时给予陪伴、反复召唤你的回归、描绘与他可以随时重建某种更亲密关系的可能、暗示你们的联系才是更本真更深刻的;因此,移民在一生中要周期性与故士诀别,并每次都为诀别所伤........


过往人生Past Lives(2023)

又名:前世因缘 / 前世姻缘 / 前度人生 / 之前的我们(台) / 从前的我们(港)

上映日期:2023-01-21(圣丹斯电影节) / 2023-06-02(美国)片长:106分钟

主演:格蕾塔·李 / 刘台午 / 约翰·马加罗 / 文胜雅 / 尹智慧 / 崔元英 / 严晟敏 / 安敏扬 / 徐妍宇 / 黄胜妍 / 乔尼卡·T·吉布斯 / 丽莎·丹尼特 / 

导演:席琳·宋 / 

过往人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