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的《爱死机》可谓是横空出世,当年不少人都是被“大卫芬奇监制”这个宣传点所吸引,然后一看被惊艳到了,每一集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是一路binge-watch下来可以体验到十八种不同世界的感觉实在是过瘾。

为什么第二季就不行了呢?这要从《爱死机》的制作方式开始说起:

首先,David Fincher和Tim Miller两位主心骨完成每一集故事的大致构想(大部分是直接取自短篇小说),接着找编剧改编剧本,最后找动画工作室完成动画开发。而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工作室,被给予了一定的自由度,他们甚至可以适当的对剧本进行改编来方便动画开发。

所以,《爱死机》本来就是个世界各地创作者的多人合作成果,是一个围绕着富有创意的“点子”(idea)而生的作品。

我曾经下过这样定论,像《黑镜》与《爱死机》这样以“一集一个故事”为形式的单元剧,成败几乎取决于“点子”行不行。

点子这个概念是个泛指。《黑镜》把主题限定在里“近未来启示录”的范围内,但依然可以玩出很多花样的点子。而对《爱死机》的“点子”可以分为两个维度:故事动画特效,毕竟它是一个动画剧集。

因为有两个维度的空间可以施展拳脚,再加上初见时注意力会集中在动画制作上,所以第一季的《爱死机》能够大放光彩是相对较容易的。故事不足,没关系,我有出色的动画(比如毛子战争片S1E18-"The Secret War",还有我永远吹爆的S1E3-"The Witness")。更何况一共十八集风格各异的画风,总有一款你喜欢。

到了第二季,大部分观众对于动画没有了新的追求,很明显的一个感受是,在看写实动画风格的三集("Pop Squad" "Snow in the Desert" "Life Hutch")时,没有了第一季那种惊艳感。我的阈值早被拔高了,我不在惊叹“这个动画太逼真了吧”,而是吐槽怎么还在讲“智械危机”和“人类永生”。

制作组失去了动画的“新鲜感”的红利,观众对故事的要求会陡然增高。大家都想要令人回味无穷的"Zima Blue",结果你却给了个平平无奇的"Ice"(没错,兄弟情这一集和齐马蓝是同一个工作室,我猜他们应该没有剧本选择权吧)。

故事方面质量最接近天花板"Zima Blue"的是最后一集"The Drowned Giant",其他的实在是食之无味。扫地机器人"Automated Customer Service"就和迈克尔B乔丹的"Life Hutch"有着明显的主题相似。反而是短小精悍的圣诞老人集"All Through the House"带来的反转成为了我本季的最大记忆点之一。

其实本季还是有着一些闪光点的,比如"Pop Squad"的赛博朋克风我很吃,"Snow in the Desert"白天要支起day tent很有意思等。这些不经意间透露着world-building的细节反而是我最关注的,可惜注定是没有篇幅来展开的。

故事总归会是核心的,即便是《爱死机》这样的剧集,没有好的故事,也是没法支撑起它以此为卖点的动画形式。


爱,死亡和机器人 第二季Love, Death & Robots(2021)

又名:爱 · 死 · 机械人(港) / 爱 x 死 x 机器人(台) / 爱、死亡 + 机器人 / 爱、死亡 & 机器人 / 爱、死亡 & 机器人 第2辑

主演:诺兰·诺斯 / 艾米丽·奥布莱恩 / 艾洛蒂·袁 / 艾克·阿玛迪 / 米歇尔·C·博尼拉 / 诺希尔·达拉尔 / 安德鲁·霍克斯 / 德博拉·卡尔多纳 / 阿亚娜·哈威夫 / 史蒂文·佩西 / 乔恩尼·赫恩 / 朱莉·内桑森 / 斯科特·怀特 / 彼得·弗兰森 / 琪塔·昂赫 / 阿莱斯·洛森 / 彼得·迈克尔 / 弗雷德·塔特西奥 / 南西·利纳里 / 本·吉鲁 / 布莱恩·基恩 / 塞巴斯蒂安·克罗夫特 / 比阿特里斯·戈迪尼奥 / 米格尔·阿莫里姆 / 米迦勒·博迪 / 玛丽亚·特蕾莎·克里西 / 阿奇·马德基 / 亚历山大·洛博·莫雷诺 / 斯蒂芬·卡皮契奇 / 布鲁斯·托马斯 / 杰夫·伯格 / 安东尼奥·阿尔瓦雷斯 / 维克托·勃兰特 / 瑟吉·诺普科 / 迪特尔·詹森 / 克里斯·考克斯 / 

导演:蒂姆·米勒 / 肉食部门 / 罗伯特·瓦利 / 吕寅荣 / 里昂·贝雷尔 / 多米尼克·博伊丁 / 雷米·科季拉 / 马克西姆·卢埃尔 / 西蒙·奥托 / 艾略特·迪尔 / 亚历克斯·比蒂 / 

爱,死亡和机器人 第二季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