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喜欢《爱死机》?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是,大胆。

第一季《爱死机》被称为黄暴动画科幻版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光说设定和剧情,除了几个高质量短片,大多数短片并没有多少新意。但,天马行空的视觉想象力和超越主流电影边界的大尺度表达,让这些科幻小短片呈现出了耳目一新的观感。

一夜之间,这部黄暴暗黑的小动画火得让网飞措手不及。

在这样的高口碑和高期待下,《爱死机》第二季一出,口碑居然是断崖式的下跌。

口碑下滑的原因,一个是尽管CG的精细程度提升,但那种天马行空又酷炫新奇的视觉想象力,在这一季里被削弱了许多。

另一方面,是这一季居然变得格外格外地保守,这种保守指的不光是尺度,还有思想内核。

上一季最受好评的几个短片是《桑尼的优势》《证人》《裂缝之外》《祝有好收获》和《齐马蓝》。这几个短片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在视觉上,它们营造奇观。在叙事上,在故事好看的同时留有让观众回味思索的空间

这种回味,或许是因为那种细思极恐的暗黑气质——

比如当宇航员在知道自己的飞船已经掉入一个太空裂缝之中,自己再也走不出去时,他选择了自我麻痹,选择了接受蜘蛛精给出的环境:把废墟想像成飞船,把蜘蛛精想像成情人,用虚假的幻想来进行自我安慰。

也有说法是最终男主角崩溃,蜘蛛精在此把他放进了模拟环境里,不过我觉得剧集的结尾展现是比较开放的,而且男主角第二次醒来时身旁没有了一直提醒他认清真相的队友,这似乎也从侧面证明了男主角最终选择了幻象。

不过无论结局如何,《裂缝之外》都是在抛出这么一个《黑客帝国》式的质问:当真相如此残酷和沉重时,人真的有承受真相的勇气吗?

这种回味,或许是因为短片浓厚的哲学气质,比如《齐马蓝》。

齐马蓝从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清洗机,一步步进化成一个前往太空探索宇宙奥妙的终极艺术家。当所有人都以为他要追求的是绝对的真理时,他拆解掉自己,重新变成了那个只会执行简单任务的泳池清理机。

我们发现,原来它最终奔向的不是绝对真理,而是绝对经验。一种只需要感知,只需要执行重复的任务就可以获得的最纯粹的快乐。

但是,这种由故事和视觉带来的双重余韵,在第二季里却几乎找不到了。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第二季对原著小说进行了比较大幅度的改编。

不过还是要先声明一下,我并不是一个原著党。原著小说和短片的对比也只是提供一个角度,去讨论这一季的《爱死机》究竟不好看在哪,保守在哪。所以对这一季的解读也不会面面俱到,会重点讨论我觉得比较值得讲的几集。

第一集,家居机器人追杀主人。

从表面上看,这又是一个老套的「人工智能反噬人类」的设定。

但是,让我们注意一下这一集的标题,《自动客服》。

在《自动客服》的原著小说里,真正的主线是:人和机器客服的互动。原著的叙事方法非常特别,通篇都只有主角打电话过去后,机器客服给出的指令。顺着这一个个指令,我们能看到主角是怎么一步步被机器客户引到坑里,最终被自己的家居机器人设定为猎杀目标。

小说的结尾颇具讽刺意味。

机器客服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只要主人公花钱购买他们的服务方案,就能中止机器的追杀。而就在主人公花钱的那一刹那,对话那边响应他的终于不再是愚蠢冰冷的机器,而是真正的人工客服。

这实际上是一个对消费主义的讽刺寓言。

但在《爱死机》这一集里,对消费主义的讽刺只沦为一个小小的点缀。主线莫名其妙地变成了老套的AI叛变。

更让人觉得无语的是,短片结尾居然生生拍出了一种雌雄大盗亡命天涯的感觉。

如果说这个故事原本还有一些令人细思极恐的消费讽刺和机器反思的话,那似乎,也都在这样一个看似很燃的结尾中被消解掉了。

改编,是一个把文字转换成影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然需要作出改动和取舍。

上一季《爱死机》也基本都是有原著的,但它就既做到了大体上遵循原著,又能在视觉上发挥自己奇诡和大胆的想象力。但这一季改编的问题是,在很多短片里,它几乎都消解掉了原著科幻小说里最核心的思考、讽刺与批判。

更加典型的例子,是第二集《冰》。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来到新殖民地的兄弟。哥哥是自然人,弟弟是在基因上更加优越的改造人。这种因为身份、基因、体能的不同所带来的落差感,让两兄弟之间产生一股巨大的隔阂。

剧集的主线,讲的主要是情感的“破冰”。

哥哥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弟弟一起参加了一场霜鲸破冰的极限挑战。

在挑战中,弟弟故意装作崴了脚,让哥哥有一个可以表现自己并融入集体的机会。在影片结尾,哥哥发现了这个秘密。在这个瞬间,他对以往的隔阂突然释怀,两兄弟的关系就此破冰。

这一集,最强烈的观感就是虎头蛇尾。

前面又是搬出霜鲸破冰,又是提到改造人和自然人的隔阂,结尾居然就只是轻飘飘地落在了温馨兄弟情上,未免有点太奇怪。

在这样的迷惑驱动下,我翻开了原著。

看完后我发现,虎头蛇尾的观感,正是因为剧集对小说的结尾做了一个很大的改动:在原著小说里,作者花了很多的篇幅来写哥哥对于弟弟那种夹杂着羡慕、嫉妒和不屑的恨意。他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作为一个自然人并不比改造人差。在弟弟崴脚的那一瞬间,他的内心几乎是狂喜的。

所以,当结尾他发现真相时,第一感受不是释怀,相反,是一股巨大的愤怒。弟弟的好意,在他看来更像是一次愚弄,一次对他这种“低等基因”的嘲笑。

在小说的结尾,兄弟间的那层坚冰并没有破开,相反,这层隔阂似乎更重,并且会越来越重。

当看完这个结尾,我发现,整个故事的脉络突然间清晰了:那层破不掉的坚冰,实际上不只是兄弟之间的隔阂,更是自然人和改造人之间不同种族、不同基因所带来的隔阂和仇视。

并且,想破冰的不只有人,还有那头霜鲸霜鲸不喜欢机器,在机器停下的时候,它会破冰,跃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这层冰,也是自然和机器间的巨大矛盾。而哥哥正是想通过这场冒险,完成自然对于机器的超越。

“冰”这个意象是从头到尾贯穿在整篇小说里的,它其实是集合了所有这些矛盾和隔阂的象征。

这些矛盾,是困扰着人类对未来想象的永恒命题,绝不是轻易可以被化解的。

但《爱死机》这样一个轻率的、最终落脚到简单兄弟情的结尾。不仅让故事里的很多隐喻和表达都变得无效,更是直接消解掉了原著的所要表达的核心。

我之前出过一期专门讲科幻电影的视频(b站号:切片计划),在里面提到科幻电影有着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反乌托邦。

倒不是说科幻电影就一定要暗黑,而是说科幻这种类型承载的其实是人类对于自身文明和能力的反思,它必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通过这种批判和反思,科幻作品才把我们引向了对于对于人类和宇宙未来更深远的思考。

第一季《爱死机》里那几个高质量的短片,其实都做到了这一点。但这,恰恰是第二季所缺失的。

《冰》和《齐马蓝》由同一个团队创作,这是一个很好的对比,视觉效果呈现仍然保持了高水准,但改编文本的差异却直接导致了最后成片质量的差别。

如果说第一、二集的问题都在于短片对原著精神的“魔改”,那么第三集《灭杀小组》的问题可能出在,原著本身可能并不太适合被改成动画短片。

《灭杀小组》这一集争议很大。

很多人在纠结生孩子的问题,但我觉得这部短片和原著的核心,其实是放在了「人类究竟应该选择永生还是继续进化」这个问题的讨论上。

故事的设定是,在已经发明出了回春技术的未来,人们可以依靠科学长生不老、永葆青春。但同时,他们被限制生育,以维持一定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

不断出现的恐龙,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恐龙,是繁衍与进化的象征。

在这一幕里,无论是男主角对小孩的杀害,还是女主角对古典大师的推翻,都呈现了“处决恐龙”这个意象,象征着他们似乎已经抵达了最完美的进化状

但《灭杀小组》想探讨的恰恰是,永生不老、执着于技艺的精通,真的就是最高级的进化形态了吗?

短片里有这么一段话——如果派对上没人离开,我们也没办法让新的人加入。

永生不死,看似是人类进化到最高阶、最理想的模式,但它其实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永生让阶层固化,阶级的流动不再有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永生让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开始产生了停滞。

当死亡被取消时,那种生的活力,那种在有限的时间里拼死追求创造与意义的人类意志,被一种虚空的无限享乐所取代了。

短片中那个女高音,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反反复复练习同一个唱段。看起来似乎是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但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对技艺的反复打磨而已。然而真正的艺术创造,依靠的是一代代人的推陈出新,依靠的是每一个自知死亡终将来临因而竭力去突破、去创造的人。

而影片中那群想要生育孩子的女人,其实正是一群想要打破这种僵局的反抗者。

而说回到《爱死机》的短片,在改编时,主创隐去了很多原著中的重要表达。比如未来人类的生存状态,比如不同人群对于生育问题、进化问题甚至是性别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事实上,原著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他对生育和进化这个问题的思考。从整体上它更接近于《银翼杀手》的内核表达,那种详实的细节描绘和对人类社会的宏大思考,其实也都更适合用一整部电影的体量去呈现。

但《爱死机》每一集最长也不过十几分钟。

于是大量的信息被稀释被省略,大量的深度思考被以一种浅显的方式呈现出来,大量的情感密度也几乎消失不见。

我们只看见了人物态度生硬的转折,只看见以不生换不死的怪异设定,甚至会让很多观众产生剧集在用无私来绑架女性生育的观感。

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原著的不合适改编,以及改编策略的失败。这种改编的困境,几乎在每一集里都有体现。

要说呈现得最成功的,或许是第8集,《溺水的巨人》。这应该也是口碑最好的一集,不过比起同样蕴含着丰富哲学意味的《齐马蓝》,《溺水的巨人》在视觉方面的创造力就差了一大截。它并没有想用视觉去重新创造一个故事的野心,而是追求对小说的复原。

比起科幻,《溺水的巨人》其实更像是一篇卡夫卡式的存在主义寓言。

故事的开头,直接呈现了一个溺死在沙滩上的巨人。不说为什么会有巨人,也不说巨人为什么会溺水,就像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并没有写主人公为什么会变成甲虫,而是让主人公一觉醒来就变成了甲虫,直接呈现了一种异化的状态。

视卡夫卡为偶像的巴拉德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法:重要的并不是巨人的来源,而是巨人存在这一事实,以及人类对巨人做了什么。

短片中有一句台词特别关键——

“巨人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相似的绝对世界”。

“绝对世界”柏拉图提出的,一个西方哲学史上特别核心的观念。柏拉图认为,存在着一个绝对完美的理念范式,而现在的世界只是对那个理念世界的摹仿。

独白中多次提到,这个巨人让“我”联想到那些高贵完美的希腊英雄,在他面前,我们这些海滩上的目击者,只是如此不完美与弱小的复制品。

从这个角度看,巨人似乎意味着一个比人类更加完美、更加接近绝对理念的造物。

某种程度上,巨人或许就象征着人类自身。

不过,巨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有很多的解读空间——它可以是人类的更加完美的范式,可以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文明,甚至你可以说它代表着一种信仰、一种精神。

而比起巨人是什么,重点其实是,人类对巨人做了什么。

这个故事通篇都是在讲,人类怎么摧残巨人。

一开始,巨人在“我”眼里还仿佛活着,像是随时会站起来挪动身子。

但经过两天的摧残,他的肢体已经开始变得灰黑肿烂,从年轻人变成了饱经风霜的中年人。

到最后,这个本来完美的希腊式英雄成为一个僵死疲惫的面具,被拆解得面目全非。

影片中特地提到了一句,这个巨人比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要更有人性与活力。

换句话说,在主人公眼里,周遭的这些人看起来活着,但在精神上实际已经腐败枯死了。这些自大的、暴力的人类最终将一个象征着美好、理想,甚至象征着人类自身的巨人屠宰、拆解并毁灭了。

在这个故事里,人类那种自我毁灭的倾向格外明显。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原著作者巴拉德。巴拉德是英国人,从小在上海长大。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他被关进了日军的集中营。这场童年的战争阴影影响了巴拉德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念。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科幻小说新浪潮中的一员,巴拉德的科幻小说走的是非传统路线,并且有着很强的存在主义哲学意味。

充满着不安和暴力的末日景象,人类自我毁灭的悲观倾向,是他小说里尤为重要的表达。

柯南伯格改编的巴拉德作品《撞车》

《溺水的巨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人们不仅毫无敬畏之心地拆解、掠夺了巨人,并在事后重塑了自己的记忆。他们把带有某种神性和人性的巨人,想像成了一头海兽,最终彻底否认了巨人的存在。

这似乎再次指向了人类的某种劣根性。

通过拆解和毁灭,他们剥夺了某种美好事物曾经存在过的证明和身份,最终彻底异化和遗忘它。

可以说,在前半部分的表达上,小说和剧集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剧集的结尾,一种怪异的观感再次出现了:在结尾,“我”发现巨人的残骸再次出现在了小镇上,在这一段的叙述里,通过轻松的叙述口吻、美好的画面和音乐,我们感受到的仿佛是一种巨人精神的复活。

但,如果结尾的基调是释然的、向上的,那前面又为什么如此大费周章地描绘人类的毁灭行为和劣根性?

这个问题,在原著中再次得到了解答。

在小说里,巨人的骨头之所以残留下来,是因为肥料制造商们发现很难把他的骨头碾碎。它躯体的其他部分,也全都变成了毯子、拱门这类实用的东西。

在“我”幻想巨人复活的段落,巴拉德口味几乎可以说是悲怆的——

我突然看到巨人爬到他那些光秃秃的骨头上,他大步穿过城市的街道,捡起自己散落的身体碎片,走向了返回大海的归途。

是的,在这样令人绝望的末日景象里,并不存在复活,存在过的只是一场人类的劫掠,和巨人那些被剥夺了身份的肢体碎片。

即使导演不断地在采访中强调,他想要竭力做到还原巴拉德的这篇小说。但事实上,这种悲观的末日想象和对人类劣根性的暗黑批判,其实是很难被精准捕捉并还原的。

而在第一季爆火的情况下,面对着更多更广的受众时,我们也会发现,《爱死机》团队也是有意识地削弱这些触碰人性黑洞的、暗黑大胆的表达,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内核上。

导演兼制片尼尔森在访谈中提到,“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合适的地方创造娱乐价值,乐观主义和积极性”。

这样的创作导向,或许恰恰就是这一季《爱死机》变得保守、难看、丧失想象力和深度的关键。

尽管《爱死机》的第一季短片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但回想起来我仍然能够回想起太多印象深刻的瞬间:空荡荡的香港街头,天鹰座裂缝的废墟,赛博朋克狐妖,还有那一小块方方正正的齐马蓝。

而在这么高的起点上,《爱死机2》却交出了一份最无聊的答卷。

科幻内核表达上的削弱,导致了这一季的很多短片看上去都更像是一些以科幻为背景设定、有些许黄暴因素点缀的肥皂剧集。而视觉想象力上的削弱,更是直接导致这一季《爱死机》丧失了自己原本的特色。

不知道这种在基调和风格上的改变,是否跟这一季不再大卫芬奇参与度的减少有关。

在上一季担当监制,主控剧集整体基调和质量的是大卫芬奇和《死侍》的导演提姆米勒。芬奇擅长暗黑严肃的表达,米勒擅长黄暴搞笑飞脑洞,两人合到一起奠定了第一季《爱死机》整体的质感和基调。而没有了大卫芬奇坐镇、且逐渐趋向保守的第二季,似乎正在远离《爱死机》那些真正吸引人的特质。

在采访中,主创不断提到《爱死机》可能即将会迎来形式风格上的改变,“下一季变成科幻音乐剧风格也说不定“。

作为《爱死机》的观众,我们固然想要在形式和表达上看到更多的自由,也并非一味追求黄暴暗黑的动画风格。

但《爱死机》过大的名气,对主创团队来说似乎已然变成了一种束缚。

当照顾更多层面的观众成为一部剧集的首要目标时,那些原本让它变得迷人的核心和小众特质,或许也就只能在趋于保守的创作中被策略性地放逐了。


爱,死亡和机器人 第二季Love, Death & Robots(2021)

又名:爱 · 死 · 机械人(港) / 爱 x 死 x 机器人(台) / 爱、死亡 + 机器人 / 爱、死亡 & 机器人 / 爱、死亡 & 机器人 第2辑

主演:诺兰·诺斯 艾米丽·奥布莱恩 艾洛蒂·袁 艾克·阿玛迪 米歇尔·C·博尼拉 诺希尔·达拉尔 安德鲁·霍克斯 德博拉·卡尔多纳 阿亚娜·哈威夫 史蒂文·佩西 乔恩尼·赫恩 朱莉·内桑森 斯科特·怀特 彼得·弗兰森 琪塔·昂赫 阿莱斯·洛森 彼得·迈克尔 弗雷德·塔特西奥 南西·利纳里 本·吉鲁 布莱恩·基恩 塞巴斯蒂安·克罗夫特 比阿特里斯·戈迪尼奥 米格尔·阿莫里姆 米迦勒·博迪 玛丽亚·特蕾莎·克里西 阿奇·马德基 亚历山大·洛博·莫雷诺 斯蒂芬·卡皮契奇 布鲁斯·托马斯 杰夫·伯格 安东尼奥·阿尔瓦雷斯 维克托·勃兰特 瑟吉·诺普科 迪特尔·詹森 克里斯·考克斯 

导演:蒂姆·米勒,肉食部门,罗伯特·瓦利,吕寅荣,里昂·贝雷尔,多米尼克·博伊丁,雷米·科季拉,马克西姆·卢埃尔,西蒙·奥托,艾略特·迪尔,亚历克斯·比蒂

爱,死亡和机器人 第二季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