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纪录片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薛有福,Sit Yau Fu,福建漳浦人。他是第三批"留美幼童",牺牲时年仅23岁。1874年到美国时才12岁,他最初生活和读书的小镇是麻省的霍利约克,后来考入麻省理工学院。1884年,薛有福在中法海战中阵亡——这一年,本来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之年。

那场战争中和他一起牺牲还有很多年轻的士兵,让我注意到他的是纪录片中提了寥寥几句的两封信——这也许是他与其余留美幼童的唯一不同之处。纪录片中提到,同学册中没有见到薛有福的照片,他的照片,几经辗转和复制,传到手里已经显得模糊难辨。但他写给凯蒂小姐的信,被凯蒂珍藏多年。凯蒂女士八十多岁时,把这些信赠送给博物馆。

薛有福给凯蒂女士的信中提到了加州瀑布、印第安红人、落基山脉;有送别时蓝天白浪,海洋微风;有孤寂的海面,也有甲板上的人声嘈杂和他的狂声大笑。濑户内海岛屿星稀,山水如画,辗转很多时日,恨不得所遇美好见闻都讲给她听。最后又絮絮谈到我这处天气怎样,你那边风雪交加而我热切希望你来和我共赏春光。礼物弄丢了,舍妹问好,班上聚会又如何……是可见少年纯真温柔又热烈。又紧切地询问之后可还会同我联系,直白开放又不失风范。

那个年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痛苦难堪,每个人充满了血泪和忠义礼智孝,容不下每个少年的心事。而他,与那个晚清的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当第一批幼童出国,纪录片中做出的一些对比已经让我感受到了礼制对孩童,对每一个大清子民的压迫。对比之后才知思想禁锢之深重。而而薛有福和那些留美幼童,在某种意义上拥有历代人最璀璨的少年时光:生活在海外,呼吸自由之空气,不受礼制压迫,住在中产之家,没有生活艰辛时刻。他们少年时期在美国看见的阳光,可能是那个时代所有中国人能看见的最明媚的阳光。

有的人一生精彩,留下资料繁多,即使是“盖棺定论”,我们因着人的复杂性也难以做出公允评价。可是当薛有福永久的留在了为国捐躯的23岁,只留下跨越太平洋的两封信件,我们只能想出人间柔情,看到一个并不是那么立体的人物,但全是鲜活的少年气息,纯真阳光开放。

与那个好似只有黑白色的年代格格不入的,但是永远被世人热烈的追求着东西。在尘埃之下,但是永远有光。

幼童(2004)

又名:大清留美幼童记 / 留美幼童

主演:未知

导演:胡劲草 / 编剧:胡劲草 Jincao Hu

幼童相关影评

恣意
Fa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