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熟悉影像的人来说,或许听过影像叙事,懂一点叙事学的人可能听说过空间叙事,《柏林苍穹下》告诉我们,声音也可以叙事。
声音叙事不是说声音中的一切内容可能达到的效果——不是说演员的台词表演对叙事有影响就能算声音叙事,而是声音本身,它的出现,它的存在本身。
一是交代人物身份。片子并没有在一开头就告诉观众,这两个人是天使,“天使”都是在片子后半部才出现在台词里的。尤其对于不熟悉宗教、不是在宗教传统里浸淫多时的人来说,开头一两个张开翅膀的镜头不足以说明这两人就是天使,甚至连两个人都有可能认不清。维姆文德斯是怎么做的呢?他让所有人明明没在张嘴说话,却配出来他们的声音。观众可能一开始还觉得这个男的是谁,为什么微笑,为什么给他特写,他在片子的叙事里起到什么功能……但是,慢慢观众就感受到了:哦,原来这两个人一出现就会有这个声音,于是就会猜测这两个人是否有独特的身份、特征,尤其到了图书馆的段落,读者可以认定了,这两个人是天使,而且好多天使都聚集在图书馆,一般人看不见他们,他们却可以听到被人的内心。
再比如说,同样是听到了导演的友好自白,两个天使一个兴冲冲过去握手,另一个小心地观察。这种小桥段一下子就让人明白性格的差异之大。
图书馆这样一个场地,除了它的空间特质能传达一小部分内容(后来的尼古拉斯凯奇也在《天使之城》扮演一个天使,也用了图书馆桥段,算是对柏林苍穹下的一个致敬吧,不过两个片子还是差得很多),更重要的是,图书馆是为了辅助交代天使身份而出现的。因为相比机场、地铁这些公众场所,图书馆里的人并不能自由地说话。这仿佛是一个独特的约定。也因为图书馆的安静,所以更帮助观众意识到,这时画外音的内容并非人们口述的内容。
二是塑造场景。飞机上的画面,多个人的声音交杂在一起,却都是低声絮语,没有吵闹感,非常平稳理性。整个片子其实也都基于这样一种风格。后面的情绪需要抒发时候也能处理得非常精致:女小丑在高空表演时的不安,全场的声音都变得安静,加重了紧张不安的气氛。这样的用法看似很简单,但是其实,除非保持一贯的风格,影片是无法给人细致的感受的。每一部分声音的处理其实都是有联系的。
三是推动情节发展。这一部分自然要涉及一点到声音里的内容。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刚才说到的导演自白后天使的不同反应。除了讲清楚性格不同,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帮助解释天使为什么会愿意做人——因为这个天使有着比较热情冲动的性格。如果没有这个小段子,解释的力度会不够,还是会显得太过于一时兴起。再有一个小段子,很好玩儿,就是第一次见到在练习的女小丑,练习过后,她戴着翅膀走出去,同事们开玩笑说她像天使,说“看一个天使走过去了。”结果把旁边的真天使吓了一跳,这种声音构成的小误会其实非常有趣,让平稳的片子也能生机勃勃,是一个很建立在情境上的段落。导演编剧对情境的把握非常巧妙。
有这么一点,当天使和普通人同时出现在场景里,普通人实实在在开口说话了,天使是不会说话的。这种设置在看片的过程中似乎没什么特别,仿佛是天使小心翼翼,避免被人发现自己的存在。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目的。想象一下,如果天使和人都说话,而且互相听不见,声音之间本应该无法听见,但又似乎就是可以被观众同时统统听见,会不会显得太奇怪?所以说,对声音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柏林苍穹下》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话说回来,声音叙事还只是这部片子的一个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好讲,而且声音叙事的段落也不止我提到的这些。看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都能多留意一些内容,会觉得片子非常丰富有趣。如果你也发现了这样的小段落,欢迎在底下说说。

柏林苍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1987)

又名:欲望之翼(台) / Wings of Desire / The Sky Above Berlin

上映日期:1987-09-23(法国)片长:128分钟

主演:布鲁诺·甘茨 Bruno Ganz/索尔维格·多马尔坦 Solveig Dommartin/奥托·山德尔 Otto Sander/科特·博伊斯 Curt Bois/彼得·法尔克 Peter Falk

导演: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编剧: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彼得·汉德克 Peter Handke

柏林苍穹下相关影评

记录
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