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标题:一首电影诗
第1-3段:影片基本信息和导演介绍
《柏林苍穹下》是德国新电影代表人物文德斯的代表作,这部电影拍摄于1987年。以欧洲为先导,整个六十年代以后是世界影坛上一个不断爆发电影新浪潮的年代,始作俑者当然是五六十年代之交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进而是法国电影新浪潮,而德国新电影是既发的第三浪。在这次电影新浪潮当中,德国影坛新人辈出,此后文德斯、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成为了世界影坛的大师和巨人,而在德国新电影之后,有意思的是,很多德国新电影的代表人物都进入了好莱坞,包括文德斯,可是很显然,文德斯无法适应好莱坞的流水线式的、制片人中心制的制片环境,所以在八十年代,即1986年,他又回到了德国,1987年拍摄了《铁皮鼓》,这部作品使他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世界电影大师的行列。
第4段:影片立意分析
《柏林苍穹下》这个题目本身就已经很清晰地带出了影片的一个重要立意,也是影片的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就是它设置了城市的守护天使这样一个角色,这样一种想象。而这样一种角色和这样一种想象也就构成了整个影片一个十分奇特的观看视点,就是天使之眼对柏林这个被历史所烙印的城市的风景,这道风景不是城市景观的风景,而是人的风景或者说灵魂的风景、生命的风景。设置天使来作为主角,设置天使视点来作为影片的主要视点,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对电影艺术视觉购置的挑战。
第5-8段:影片视听语言分析
天使之眼的设定本身就是一个电影的挑战,而在这部电影当中,它把我们可能想到的特技节制到了最低限度,它使用的特技是最古老的特技-停机再拍。我们第一次看到两位天使,丹尼尔和卡西尔的时候,卡西尔站在一个高楼之上,然后在逆光的镜头中他的背后出现了洁白的双翅,然后是在马路上走的一个小姑娘大声地喊说天使,这是欧洲古老的谚语,就是孩子的眼睛才能看见天使,而在这部影片当中,孩子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核心或者是某种预言式的存在。
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一部“诗电影”,它整个是一首用电影的视觉语言、用电影的声音构成的诗。而在这部电影当中,同样包含了大量的诗句,其中一个复沓出现的诗句也成了整个影片的叙事节奏的节拍器,那个诗句就是“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停机再拍折这个手段同样使用在了这个电影的很多场景当中,比如说天使走到柏林墙边上,天使消失。换句话说,他穿墙而过,他消失在墙的另一边,相对应的始终在使用的一个电影的视觉语言是过墙镜头,摄影机无障碍地穿越墙壁进入很多很多的家庭生活内景中,在这部电影当中,天使之眼所朝向的是人间沉欢,朝向的是人的风景所构成的城市风景线。在整个影片当中,天使所瞩目的人物是那些普通人,是那些小人物,是那些日常生活,是那些烦人琐事。所以当天使穿墙而过,也就是摄影机的过墙镜头穿墙而过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日常生活的碎片,我们看到的是在那种最日常琐屑的生活当中人们琐屑的忧虑,人们片刻的感悟,人们内心低低的呻吟声和痛苦的呐喊声。
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的自述,(自我遮掩同时是自我坦露),很多的批评家指出,《柏林苍穹下》这部电影当中包含了导演文德斯最多的传记元素,其中有一个场景是摄影机在穿墙镜头当中进入一个房间,然后我们看到了父亲母亲和一个年轻人,父亲母亲的内心独白,关于对这个孩子的忧虑,关于他何以成为一个摇滚青年,他何以如此地堕落,这实际上是文德斯生命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他在大学最好的科系当中,似乎马上就有大好的主流社会的前程向他展开的时候,他辍学成为一个摇滚青年,这也是他艺术生涯的开端。
第9-11段:影片重要段落分析
影片非常巧妙地把“天使之眼”用一个高度电影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了,例如,在电影当中几次出现的公共图书馆的场景,天使显然非常迷恋这个空间。
第一次出现在图书馆场景当中的时候,它使用了艺术电影所偏爱的长镜头,看上去它是天使的目光或者说是摄影机在跟拍天使,但是如果我们稍加注意的话,就会发现,镜头开始的时候似乎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常规镜头,就是我们先看到了场景,继而天使出现在画面当中,这无疑是在同一个连续镜头当中达到了分切镜头的效果,就是人物眼中所见和观看着的人物。这是常规电影的惯常展现场景的方式。但是镜头没有中断,镜头在继续延续,然后空镜头始终在延续。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天使所见,但是我们又看到了天使走进画面,换句话说,人物走进了自己的视点镜头当中,于是它就形成了一个角色在看,同时我们看到了角色的这样一个颠倒了我们的观影习惯,点到了电影叙事的视觉原则的镜头方式,而当这样的方式成为影片当中一以贯之的视觉语言的时候,我们接受了文德斯所创造的天使之眼的观察,经由天使之眼所看到的世界的景色。
镜头超越所谓的观看主体和观看对象,超越了这样一个看与被看的关系,然后看者被看,被看者同时是一个观看的主导者,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车祸”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一个男人,他的摩托车倒在一边,而他摔倒在这个摩托车旁边,显然已经濒死,这个时候天使在背后抱住他。在这个段落的时候,摄影机使用了一个很少使用的方法就是他反复的摇,一个向左向右的不断摇镜头的过程。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它有细微的变化,就是经常是把它摇向左边的时候摄影机向前推,但是似乎很迟疑地退了回来,然后又摇向右边,在这个场景当中,它使用了一个天使的主观视点镜头,这是一个几乎带有一点焦灼感的寻找和观望的视觉再现,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的再现。
第二大标题:天使坠落人间
第1段:总结上文,过渡段
我们说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是一首电影的诗,这是通过长镜头,通过镜头的内在韵律,通过镜头的运动方式,通过镜头的长短,用镜头语言本身构成了诗句,而同时在电影重话它也有大量的诗句的呈现,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诗句。
第2段:影片人物分析
我呢可以称这是一部有着五个人物的影片,除了两位天使之外的另外三个重要角色,一个是贯穿始终的老作家,他的喃喃低语,那即是一个垂暮老人的内心活动,也是一个作家的内心独白,对于文学,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记忆。而另外一个有趣的角色,带有一定戏剧感,来自美国,是从好莱坞来的一个男演员,而第三个角色就是女主人公-马戏团的女飞人。
第3-4影片文本分析
最终是人间,是人类的生活,是人类的肉身生存,是人类生活的有限性,而不仅仅是爱情吸引了那个超越的、无限的天使丹尼尔。
正如那段非常有趣的独白所说:我想到人间去,在早餐的时候我进入仓管,人们会给我一个座位,然后我脱掉鞋扭扭我的脚趾,我拿一份新的报纸,油墨污染了我的手指,人间吸引他的正是这样的东西。
第5段:影片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谈论一下,影片的真正议题“柏林苍穹下”。柏林是世界的大都市,但它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世界大都市,它是一个被二十世纪的历史所深深篆刻和背负着这段历史最创痛的记忆的一个城市,因为它是纳粹德国第三帝国兴起的城市,它是把大半人类都拖入到血泊当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的城市,它又是二战结束时冷战分界线所切割的城市。
在这个故事当中,天使,自冰河时代就俯瞰着人间的天使,并不能够直接指涉这段历史,而相反,是那个老作家,极端地直接向我们展示这段历史。
第6-7段:影片艺术特征分析
这部电影的一个最基本的视觉特征就是它使用黑白和彩色混用,它先在的设定是天使的眼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天使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是黑白的,而人类的现实世界是彩色的,天使可以倾听人类内心的声音,同时显然天使可以很好地调整他的频道而去隔绝所有的噪音,所以在这部电影当中,这是一个关于城市的电影,但是它始终没有出现任何城市的交响曲,而只是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低语,一个一个小人物的内心闪现的微不足道的片刻。
第8段:影片造型分析
影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造型元素,一个重要的空间元素,那就是柏林的胜利女神像所具有的意义。胜利女神像的王冠当然是尚武精神,当然是关于胜利的象征,但是在这部电影当中,柏林是一个战败的城市,柏林是一个战争罪行所在的城市,所以胜利女神像和经过战争创伤的柏林形成了一个错位的语义对照,成为了一个讽刺,成为这个战后电影新浪潮也是德国新电影的一个最主要的社会批判精神的一个表达。
第9-11段:影片角色分析
影片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设定是女飞人的设定,我们说天使只在短暂的特技镜头当中展现翅膀,而一个带有翅膀的人间天使则是女飞人的角色。在整个关于马戏团,关于女飞人,非常强有力的是手持摄影机的使用。
这样一个五个人所形成的交互关系是一种意义的连接,是一种结构的连接,它串联起时间和空间,串联起身体和精神,串联起死亡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它导向了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局也就是丹尼尔决定坠落人间。
第12段:结语
影片叫《柏林苍穹下》,它是从苍穹之上的俯瞰,最终到苍穹之下的生存。它是一个天使之眼当中的漠然的但不无关切的远远的观察,最终到一个天使对这个生活的加入,它是一个在天使的冷眼当中的伤痛,历史的创伤,无助和小人物的生存当中琐屑的烦恼,但最终我们认可了它,我们接受了它,我们红包了它,最终我们还会说,希望在人间。

柏林苍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1987)

又名:欲望之翼(台) / Wings of Desire / The Sky Above Berlin

上映日期:1987-09-23(法国)片长:128分钟

主演:布鲁诺·冈茨 / 索尔维格·多马尔坦 / 奥托·山德尔 / 科特·博伊斯 / 彼得·法尔克 / 

导演:维姆·文德斯 / 编剧: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彼得·汉德克 Peter Handke

柏林苍穹下相关影评

记录
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