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阅读相比,电视节目给人带来的快感,以及提供的思维深度,还是不太行——即使被认为更有深度的纪录片也一样。
刚好《艺术的力量》有纪录片版本,也有书籍版本。

纪录片是2006年10月20日首播,书本是当年11月7日出版,作者应该是同时创作的;但是我是先读了书籍,再找出了纪录片看的。
两种媒介有重叠的叙述,也有不一样的表达。当然,最棒的是这个作者的表述能力和文采,在书籍和纪录片中都完美地呈现出来了。
但是,作者优美的文笔被搬到了电视这种媒介上的时候,就有一点做作。
在涉及艺术作品,视觉化的电视节目能够更加丰富更加直观的展现细节。卡拉瓦乔的那一束光,镜头就可以顺着画作中的那一束光走;伦勃朗《夜巡》中的每个人物的表情镜头都可以放大;罗斯科漂浮色块的边缘,那些细微的毛刺感带来的宗教体验,电视画面也都可以体现出来。
但是,讲艺术家毕竟就是讲他们的生平。讲他们的生平也就是复述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又是真实的故事,阅读的时候,如果你作为读者的想象力能和作者的文采直接咬合,那么这种快感是一发不不可收拾的,哈哈。
但是,到了纪录片中,有人扮演卡拉瓦乔,有人扮演伦勃朗,有人扮演梵高,在罗斯科的那一集,居然还安排了一个年轻的作者去泰特美术馆看画的片段——但是这又不是剧情片,所以艺术家们的生平和故事被打碎成了一个个演员的小动作,画画、咬手指、吵架、斗殴……所以,和阅读相比,你对这些艺术家们的生平的想象力会大打折扣。
所以,纪录片其实并不好看,尤其是讲生平的纪录片,因为它的表述方式太琐碎了。八集,每集一小时,有好几集我看到一半的时候,都回头去看看进度条,“这一集到底还有久才结束”。阅读的时候,经验丰富的阅读者还可以加快速度,看片的时候又不敢拖进度条,要不然会破坏气氛——这又不是毛片!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毕加索的那一集。作者讲毕加索的生平比较少,集中讨论了《格尔尼卡》的诞生。
这一幅《格尔尼卡》是在控诉佛朗哥独裁所带来的战争,画面是格尔尼卡小镇被炸的样子。
《艺术的力量》纪录片在表达《格尔尼卡》的时候,还原了很多《格尔尼卡》场景中的元素,用碎片的剪辑,喑哑的生效来展现这幅画带来的恐怖感觉。
刚好,我又在看这个——
一般我看美剧都会跳过片头,但是《美国恐怖故事:启示录》片头每次我都要看完,因为实在太好看了!
爆炸、哭泣、符号、婴儿、妇女、死亡、兽首人身的怪物、失控的马匹、动物——这些居然都出现在《艺术的力量》表达的《格尔尼卡》里!剪辑方法和音效都一样!导致我在看这一段的时候,还以为接下来就要出现香蕉姐的苦瓜脸了!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恐怖故事:启示录》讲的整个故事,其实背后也是在说人类发射核弹毁灭世界——这和《格尔尼卡》控诉的内容是一样的!
虽然这个发现是个小惊喜,但是,太过于直观的电视媒介,的确会限制你的想象力。从这一点上说,阅读《艺术的力量》书籍体验会更好。
所以呢:
《艺术的力量》书籍:★★★★★
《艺术的力量》纪录片:★★★★
《美国恐怖故事:启示录》:★★★★★
多的那一颗星给Lily Rabe,最后一个镜头惊人一瞥,妈呀,虽然发福了但是也实在是太美了。

艺术的力量Simon Schama's Power of Art(2006)

又名:匠心

主演:西蒙·沙玛 Simon Schama/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安迪·瑟金斯 Andy Serkis

导演:Carl Hindmarch

艺术的力量相关影评

小乌
鲸落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