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十三邀采访贾樟柯那一集,里面讲他自己回到汾阳隐居的事情,他说:我们现在和实体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弱了。
到香港快一个月了,也在外面走、也上课、也跟同学交流、也半懂不懂地听导修课上面同学的发言、也读书,读香港人自己写的、读过去的作家写香港的、当代学者的评论,很难用一句话直接概括了城市精神,因为香港跟深圳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没有一个预定的城市精神,可以说是一个集合了清朝、英国、岭南本土、现代中国的一个大杂烩。这是很暴力的一种说法,但是我暂且只能想到这儿,以后有新发现再另说。但是看到前面说的采访,我突然觉得用“离实体生活有点远的地方”来概括它的特性可以成为一种说法。实体生活,我把它定义为一种和土地、和生产产生联系的生活,确实也只有回到家乡的时候才能够有明显的感觉。
我来自苏南一个三线城市下面的城乡结合部,一直到十八岁去上海上大学,身处其中总会很想逃离,想回上海吃东西逛街、想来香港看书获得新的体验。但是因为要上电影课程的原因,看到了这部片子,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解觉得这种感觉很奇幻,一方面能够更加自由地讲一讲电影里面传达出来的某些主题,另一方面却觉得非常“隔”。上次分析《仇岗卫士》,老师解释几个✖️访的概念,我不知道local同学到底能不能完全理解每个套语背后蕴含的一整个话语系统。我看着这些电影常有不忍,因为一些镜头扫到的景观就是我们城乡结合部的景观,一些工人之间的谈话也出现在厂区的内部。我去我们家厂里面干过两小时活,没有好好盯得住机器让它停掉不说,接线头等等也显得困难,所以我一直觉得我真不比他们厉害到哪里去,只是在学习一套他们不懂的话语体系,然后学着用这种轻飘飘的东西抬高自己。
看这些生态电影帮助我获得了和实体生活之间减少距离的可能性,至少我这种小文艺青年曾经不愿意看,现在逼着自己去看,反而获得了和家乡、和小城思想之间的某种和解,我觉得很幸运。沈从文在北京的时候自称自己是乡下人,我也不羞于暴露小城青年的出处和本质,这帮助我获得了身份确立的安定感。比起城市里面长大的同学来说,我没有在成年之前看到过、亲自感受过大城市的多元,但这恰恰形塑了我身上还残存的某种土气,这种土气也能成为我某些力量的源泉吧。

我爱高跟鞋我愛高跟鞋(2010)

又名:My Fancy High Heels

上映日期:2010-10-22(中国台湾)片长:55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贺照缇 Chao-ti 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