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坐在电影院里,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扑面而来——这片子像美国人拍的。
在接下来剧情紧凑得无法瞌睡无法走神的前提下,我仍然用一小部分脑神经在想:到底为什么?为什么国产大片会透着好莱坞味?终于,当镜头跟随玉墨摇曳摆动的臀部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时,我终于抓住了那丝熟悉来自何方的蛛丝马迹,那是一部若干年前的美国电影。
2006年,美国为了纪念911事件,拍摄了一部关于911当天第三架被劫持的飞机的电影,在看这部片之前,我看了同类题材的《世贸中心》,当时《世贸中心》比《九三航班》名气更大,由大牌明星尼古拉斯凯奇领衔主演,可我看着却感觉just soso(豆瓣上的评分也仅6.4),所以看片前我对《九三航班》的期望值也是很低的——这也不怪导演,因为这个题材就是明知结局的,要想引人入胜,势难登天,可让人想不到的是,《九三航班》看得我热血沸腾,越是接近结局,越是怀疑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幻想也许这架飞机平安降落了,也许上面的乘客最后平安归来了……
为什么?看完电影之后我呆住了?为什么明知结局的故事,导演可以迷惑我到最后一分钟?为了寻找答案,我又看了三遍,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部影片使用了大量的,至少是普通电影三倍以上的动作分镜头。
动作分镜头的使用,并不少见,用一再教导我们用写剧本的手法写节目的张“阿姨”的口头禅来说,就是“关键动作推动重要情节的发展”,所以最常见的就是像《碟中谍》中出现的那样:阿汤哥悬在空中要盗宝,诶,额头上有滴汗,这滴汗在缓缓滑落,啊,汗掉下来了,要坏事!说时迟那时快,阿汤哥做了一个关键动作,伸手把汗接住了。我刚说的一个逗号就是一个分镜头,这是关键动作推动重要情节发展。
但是,《九三航班》牵动人心,并不仅仅是使用了关键动作推动情节发展,而是用了更多的动作分镜头去渲染情绪!这个情绪主要是紧张情绪,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低于眼睛水平方向的分镜头,看到了端咖啡颤抖的手,看到了穿着拖鞋走来走去的脚,这些描述情绪的分镜头,一个镜头比十句台词效果都大。
现在,让我们再回忆一遍《金陵十三钗》吧,除了让所有人印象深刻的玉墨摇摆的臀部,还有以下动作分镜头——神父逃跑时的脚,妓女们拍门板的手,书娟惊恐紧张的眼,神父祈祷的手,李教官设计埋伏、与日本兵对抗时的长串动作,枪口、子弹移动的分镜头,门缝里偷窥的眼,日本兵拔刺刀的手,玉墨解纽扣的手,书娟父亲与神父紧紧相握的手,日本军步步紧逼的脚,妓女们排队走向卡车走向死亡的脚——这些分镜头都在推动剧情的同时,无形中引导着我们的情绪,让观众的心时刻在悬着。
那么这些分镜头是如何实现的呢?纪录片没有谈这一点,但是画面中是有交待的,首先,对于剧本,张艺谋要求编剧更改了很多遍,其中有注明哪几场戏要写得更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分镜头,在剧本里就已经得到了体现;其次,电影开拍前,张艺谋看了一些类似于漫画的画板,这些画板惊到了我,原来对于分镜头,他不光是写出来了,还画出来了,真是相当认真;而接下来,纪录片还让我们看到,剧组还用电脑做了教堂的3D效果图,再次确保拍摄时的效果更接近主创在大脑中的构想。认真、严谨、工整,这是我在看电影时就感觉到了的,但是通过纪录片又进一步核实了。
那么揭露谜底之后,我觉得有必要为张艺谋喊几声屈,网上那么多人嚷嚷着骂他,说他为了申奥学好莱坞,东施效颦、贩卖民族情感什么什么的,其实,拍摄手法首先是为电影服务了,为了观众看起来更过瘾,更痛快,既然好莱坞经验有所长之处,国内导演为什么不能学?有人可以说张艺谋学得不好,手艺不精,没关系,下部片再来,何必一竿子把人打死,恨不得游街示众。
至于说“功利心”,这能成为衡量一个导演好坏的标准吗?要能,这是很可怕的事,因为是人都有功利心,谁要不承认,谁就是在装大尾巴狼。人活世上都有点子企图,当老师的想当名师,入了政坛的想当大官,写小说的想拿诺贝尔奖,就算你是搞慈善不问回报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是企图通过帮助别人得到自我认同,所以,一个拍电影的想拿奥斯卡,怎么就天地不容了呢?
要我看,学哪里,拍什么题材都不要紧,只要认真地拍好好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总有人看得到。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2011)

主演:张艺谋 Yimou Zhang/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倪妮 Ni Ni/韩熙庭 Xiting Han/张逗逗 Doudou Zhang/张歆怡 Xin-yi Zhang/佟大为 Dawei Tong/曹可凡 Kefan Cao/种田阳平 Yohei Taneda

导演:罗莎莎 Shasha Luo编剧:罗莎莎 Shasha Luo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