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看同一部影片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必然的,刚看完电影的感觉还是蛮好的,但是看了豆瓣两种影评就纠结了,主要是说好的(五星)我看完觉得真有道理;再看一个说不好的(两星),同样觉得有道理,我就失眠了。一直在找问题在哪,在床上辗转反侧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
其中一个给两星的叫《消费处女加消费妓女》的影评当时我也觉得楼主说得有独特的见解,从另一个角度看完了这部影片,整个影片就讲了一个事:就是妓女代替处女去死。他觉得为什么妓女就比处女低贱。但后来我想想是不是不应该这样理解,为什么用处女这个词,而不是学生,片中的那些女学生都是十三四岁的年纪,他们遇到危险表现的是不知所措和恐慌,在知道玉墨会代替他们去赴日本人的约时,问的问题是:会不会被撕衣服,会不会被打。。。表现出她们的天真和无知;而玉墨和妓女的话是:什么样的男人我们没见过。也就是说她们知道会发生什么,会有怎样的结局,但她们还是去了。这就是影片想说明的东西:人性。人性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在幼小的孩子遭遇危险时,成人会保护他们,为他们承受危险甚至牺牲。这就是人性。玉墨和她的姐妹们明知此行结局还是去了是如此,贝尔从一个混混变成一个合格的“father”也是如此,人性是不分国籍身份的。至于为什么会选用妓女这一个特殊的人群,是导演觉得这样可以更好阐释人性,一群连上茅厕都被歧视的妓女,在最后依然为了女学生去死。
还有一个大家意见分歧比较大的是关于豆蔻和香兰,为了琵琶弦和耳坠死去值不值得,是为什么。其实豆蔻见到浦生的第一句话是他像我弟弟,她是把浦生当成了她的弟弟这样一种情感去找的琴弦,她能做的就是为他弹奏一曲自己最宝贵的《秦淮景》,在浦生快不行的时候,她冒死去拿琴弦。香兰的耳坠也许有特殊意义,就好像最后妓女们换学生装的时候那个胖胖的女人把镯子送给女学生时说的话,那个镯子是一个爱她的人送给她的,也许耳坠也是如此。女人比男人更重情,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一点点温暖和依靠就像,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
影片的确只说了一件事,就是代替女学生去赴日本人的死亡之约的故事。但成功的阐述了人性就够了,已经是一部好片了,为什么非要抓住某一个点去把影片解剖了。
ps:bug还是有的,那个排成糖葫芦炸坦克的剧情就感觉很假的。但瑕不掩瑜嘛,至于找到不合情理的地方就直接人身攻击的网友有点过了。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2011)

主演:张艺谋 Yimou Zhang/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倪妮 Ni Ni/韩熙庭 Xiting Han/张逗逗 Doudou Zhang/张歆怡 Xin-yi Zhang/佟大为 Dawei Tong/曹可凡 Kefan Cao/种田阳平 Yohei Taneda

导演:罗莎莎 Shasha Luo编剧:罗莎莎 Shasha Luo

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