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ould you do?

一部电影就是一次旅行,当你自己在尝试进入一次旅行的时候,也许没有影片中那些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也不会有那么默契的音乐陪伴,甚至沿途的景色也是差强人意,但那里确实有只属于你的什么正在等待着你。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对此确信无疑。

《最后一周》(One week)是一部2008出品年的加拿大电影, Michael McGowan作为导演的第三部长片作品,同时他也是本片的编剧。相比于导演,在最近备受关注的美剧Fringe中饰演Peter Bishop的男主角Joshua Jackson可能更为人熟悉一些,他在影片中饰演Ben Tyler,一个被医生判定为命不久长的人。影片的Imdb链接为http://www.imdb.com/title/tt1104806/,评分7.2,1300余人参评。

在构思一部电影的时候,相信很多导演都是主题先行的,“我想拍一部什么什么电影,它所讨论的是一个什么问题”。通常,主题构思先行的电影往往不好看,因为这样的电影往往缺乏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如果想把一部这样的电影拍的好看,那么,《最后一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一部典型的主题先行的电影,本片全片就是一个问题,“当你的生命只有一天、一周、一个月的时候,你会怎么做?”男主人公怀揣着一肚子懵懂上路的时候,就是导演开始发挥的时候了。我们试着解读一下导演的创作思路。

影片开始,死板的正反打就着沉重的话题砸向了观众,但导演随后就用他贯穿全篇的幽默感开始了解构:一个鸽子撞在窗户上的特写镜头,一个冲自己太阳穴开枪的特写镜头,还有一个脑袋流血,躺在地上的近景。配合这三个镜头,是一个全知视点的旁白,说了类似“当时,他有几个想法……”这样的一番话。在影片后面的部分,这样的技法——或者说已经成为了影片的特征被多次使用,说白了就是一个小人物在肚子里憋点坏,胡思乱想,然后旁白。把刚刚推向情绪高潮的一切再拉回影片的一个水平线上,然后伺机再寻求下一个变化。好的影片和这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一样,是以波形的概念推进的,振幅不断加大,周期逐渐变短,大的波形里包含着小的波形。一般的电影靠事件、靠情节推动;在没有情节、或是情节不足以来推动波形的时候,导演就要用技巧去改变波形,这本片里,导演用自己技巧——直接的镜头语言、有呼应特性的、把心理活动外化的表达习惯辅以自己独特的黑色幽默气质——去控制影片的节奏和的几个重要的情绪段落。

在此之上,导演还有意地把影片的视野进行了扩展,通过历史镜头、世界各地的动物镜头、主观臆想镜头、照片、追踪探访似的路人的未来生活变化段落参差地揉在了影片里。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让观众不感觉憋得慌。毕竟影片本身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故事的,就仅仅是一段“历程”。还不像《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同样是旅行/探险类型的电影,http://www.imdb.com/title/tt0758758/,Sean Penn 导演,8.2/10)只是情节偏向与现实感而不是戏剧性,本片可以说是在剧情推动力完全不够影片向深度发展的情况下,导演努力把影片主题和视觉感加以延展和丰富。这么做,第一个感觉就是导演从一个侧面承认了这个片子不那么深刻,第二个就是,他希望主流观众可以更方便地接受这部电影。

最后要说的,就是影片的其他构成。不得不说,影片的音乐是最得我心的地方,粗粗回想,影片用过的歌曲片段应该在15段以上,有很多歌词和旋律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得不说,美国的公路电影——哪怕仅仅是沾有一点公路范的电影——与音乐的默契配合都让人感到由衷的赞叹,那种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如同几代人美国梦的一部分。

影片的最后,导演把旁白者从幕后拉到了台前,这既是对影片故事结构的一种重构,也是对影片所讨论问题的再一次回答,导演从始至终的直白让影片十分完整。但遗憾地是,导演在影片的结尾过程中也显得过于强势,给观众留下的空间反而不如之前影片中段做得更好。对于一部促使人思考的影片,也许在结尾的时候,导演可以不是去试图解决全片进行的题设,而是把影片引向新的问题,或者是原有问题新的变化;不是去试图完善影片的波形,而是再试图把影片的波形放在一个更大的波形里面,让观众们去试图寻找这个新的波形的一切,那样不是更好么?

就如同文章开头所言,属于我的答案也许只来源于我自己开始的那一段旅途。

2009/10/22

最后一周One Week(2008)

又名:一周

上映日期:2009-03-06片长:94分钟

主演:乔舒亚·杰克逊 / 莲妮·芭拉班 / 坎贝尔·斯科特 / 

导演:麦克·迈克高文 / 编剧:麦克·迈克高文 Michael McGowan

最后一周相关影评

孤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