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8-02

IRA • 脚注:关于学术的态度

其实学术什么的,于我是最不明白的。
难得有几个朋友在学术圈里的,看起来要烦恼的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多的还是学术外。而分享过一两次评选,再看看结果,不由得对所谓的学术界越发失望。所以做不得学术界的人。
其实片中父子这个设定,应该是为后面小学者让出奖项做一个有利的铺垫,只是为了让矛盾更加激烈。即使他们不是亲父子,他们同在一个非常少人研究的领域,相继成为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那关系即为师徒。即使没有血缘亲属关系,在学术上他们也是嫡亲的传承相当于父子之于家庭。
电影的讲诉很幽默,也很深入。
老一代学者,注重考据研究,却被考据学究蒙住了双眼,看不到考据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穷其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研究了一个著作,结果最后还被别人抢了先。一辈子也没有发表过有价值的论文,一辈子也没有得过奖出过风头。然而他不是淡泊名利的,他每年都去申请以色列奖,哪怕从来没有得过奖,他依然可以说自己是怀才不遇,行为上藐视一切权威,私下里自卑而脆弱。所以老学者其实内心很闷骚,有外遇,有熊熊的想出人头地的心,所以他见不得别人成功,哪怕那个成功的人是他儿子,哪怕别人的著作充满了创新精神。他是一个悲剧,却不让人同情。
新的学者,采用了新的研究方式,因为这是时代所趋。世上所有的宗教都在与时俱进,比如基督教比如佛教,伊斯兰经典的研究工作也是大势所趋。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为人所接受,所以小学者走哪里都很受欢迎,学生喜欢,同事喜欢,学术界也喜欢。
老人代表的是老式的研究方法,或者说是研究的一类方法。虽然这个方法看起来又笨又累还不大容易出成果,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依然是一个很厉害的专家。电影告诉我们,老学者的确功夫了得,凭借一个评审意见就可以左右推算最后对事实真相也猜个八九不离十。然而学术奖项既然都是由人评出来,自然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每个奖项的出台,只能代表着相对的公平,而在选择中奖人的时候,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是参杂着人情世故然后把奖颁给一个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却一直没有什么成果的老人,还是颁给大家喜闻乐见的备受欢迎的学术明星?这个问题连美国大选时候都开始纠结了,是选有建树的政治人才还是选政治明星?当然,人民没这么纠结,美国人民选的一直都是明星。而以色列的评审机构显然也不纠结,纠结的是一直尊敬父亲体谅他辛苦研究工作的儿子—学术上传承的年轻一辈。而当他做出了牺牲出让了大奖,却看到他父亲在媒体面前对自己研究方式的否定后,他的平衡被打破了。他变得对家人刻薄,对学生刻薄,对自己刻薄起来。
事实上,除了片中的儿子很纠结,观众们还是不纠结的。对于学术,真正能理解的人为数太少,但是要让普通群众感兴趣才可以传承这些研究,要让我们感兴趣,首先不能太深奥,所以,做研究最后的目的还是要让大众了解不是?起码要让同行们看懂不是?片中的儿子让出了大奖,却没得到正能量,即使得奖的老头子,在短暂的虚荣心满足了以后,开始无所适从了。这个,大概也是儿子没预料到,还白白恶化了父子关系,彼此在学术上的尊敬。

脚注הערת שוליים(2011)

又名:注脚风云(港) / 学术父子 / 抄袭风暴 / 注脚 / Footnote / He'arat Shulayim

上映日期:2011-05-25(以色列)片长:106分钟

主演:Lior Ashkenazi/Alma Zack/Shlomo Bar Aba/Alisa Rosen/Micah Lewensohn/Yuval Scharf/Nevo Kimchi

导演:约瑟夫·斯达 Joseph Cedar编剧:约瑟夫·斯达 Joseph Ced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