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

【我想吹口哨就吹口哨】的片名很清新,但这是一部残酷的现实主义电影,看一个男孩在短短的5天内如何和自由渐行渐远。这是一部生猛的电影,片名就像男孩斯尔夫的一种人生态度,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计后果,只要达到目的就无怨无悔。作为一个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它很现实,男孩斯尔夫的悲剧归根结底不是因为不幸的家庭和童年,而是因为整个社会。但导演弗洛林赛尔邦没有放大这种对社会的不满,他只是给你一个事实,然后让你自己思考。

电影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守所里,男孩斯尔夫在看守所里,平时的劳作、踢球的快乐瞬间,更多的是监狱里的世俗像。弟弟的突然来访告诉他,远在意大利的妈妈回到罗马尼亚,要带自己去意大利。斯尔夫从此不再安宁,他要在弟弟被带走之前阻止这一切。他祈求假释官,他和探视的母亲争吵,他想尽一切办法。为了出狱,他忍受其他人的侮辱和挑衅,最终失手打了一名男社工的斯尔夫眼看自由里自己远去,他决定拼一把——绑架女社工安娜。一场以死相逼的戏码让母亲放弃了弟弟的抚养权,同时也葬送了斯尔夫的自由和未来一大把的青春。影片的结尾,达到目的的斯尔夫挟持安娜来到一家咖啡厅,沉默之后斯尔夫吻别了安娜,一个走在回看守所的路上。警车在警笛声中带走了斯尔夫,带走的还有他的青春。

电影根据罗马尼亚同名的舞台剧改编,这样一部反映社会状况的现实题材电影,导演赛尔邦并没有走传统电影路线,一味的激化母子间的矛盾。电影大部分的时间都将镜头对准了男孩斯尔夫,把观众的情绪代入到斯尔夫身上,看着他愤怒、暴躁、冲动、失控,看着他为了弟弟不重蹈覆辙走上自己的老路而想尽办法。电影甚至没有给观众额外的信息,我们不知道斯尔夫的家庭到底发生了什么。只在母子俩争吵时了解到,母亲8年前带自己到过意大利,后来认识了新男友就抛弃了他。他的父亲不知为何入院,他一手将弟弟拉扯大。这也让斯尔夫为了弟弟的所在的疯狂举动更真实可信。导演那些手摇镜头和总是跟在少管所男孩身后的镜头很奇妙,它总是强迫我们用角色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整个少管所上演了一场残酷的浮世绘。

自从【四月三周两天】拿下戛纳金棕榈,全世界不得不去关注一下罗马尼亚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自从罗马尼亚加入欧盟之后,随着劳工大量往欧洲输出,很多女人来到欧洲国家打工养家。后来经济危机爆发,她们纷纷回到家乡,但她们的孩子却因为失去了关爱和教育而走入歧途,很多青少年像影片主人公斯尔夫一样因为犯罪进了少管所。这和中国贫困地区因为父母纷纷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问题如出一辙,这就是所谓的“迷惘的一代”。相信对于斯尔夫的一举一动,大家都会很理解并有所感触,他代表的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中某个极端个例。

作为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的特点,不得不夸奖一下导演的眼光,两位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绝对是影帝影后的水准。启用新人也是这一电影新浪潮的特点,随着进来罗马尼亚电影在世界各大电影的得奖频率,希望这种作家电影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新面孔,更多好电影。

想吹口哨我就吹Eu când vreau să fluier, fluier(2010)

又名:我想吹口哨就吹口哨 / 当我想吹口哨,我就去吹 / 想吹就吹,吹得响亮 / Eu cand vreau sa fluier, fluier / 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

上映日期:2010

主演:George Pistereanu / Ada Condeescu / Mihai Constantin / Clara Voda / 

导演:弗洛林·谢尔班 / 编剧:Catalin Mitulescu/Florin Ser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