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2-16

阿煤 • 龙脊:《龙脊》

我国纪录片《龙脊》的诗意不是那种几乎不顾及叙事和意义的纯粹的诗意,而是兼顾叙事的散文诗。从影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这部纪录片没有刻意地去罗织生活中的戏剧性,正如导演所说:"我们开始的片比非常大,很自然主义,拍得很多,人物线索也多。 后来发现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非常大的危险,开头诱惑我们的东西太多,如三月三,男女恋爱,对歌约会,葬礼,婚礼,但后来觉得这些把我们的题目给岔开了。这部影片将目光集中在山村孩子就学的问题上,看似随意地将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罗列,并通过五段民歌将影片分成了五个自然段,同时还象征性地使用了禾苗成长直至成熟的过程:
这部影片始终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他们的学习。 纪录片的编导紧紧地抓住了“读书”这个中心,凡是和读书相关的,片子的描绘不惜笔墨,不厌其烦:上课前孩子们的劳作、上课时老师鼓励孩子们的方法、下课后的争执打架; 考试、放牛时背诵课文、插秧时爷爷模仿老师夸奖孙子、失学孩子对学校的眷恋、为了学费去淘金等。而那些与学习无直接关系的事物,都被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省略: 片中可以算是一个主要人物的小学生潘能高,有许多表现他在家里生活的镜头,却几乎没有介绍他的母亲,尽管片中的五段民歌有四段都是这位母亲唱的;小学也是 片中一个重要的场景,观众随着镜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入这所小学,所看到的却只 有一个老师,这个学校显然不止一个老师;片子结尾,潘能高和他的姐姐都得到了 “希望工程”的捐助,从逻辑上观众可以判断,他们家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困难的,但片中从来也没有对他们家的贫困作过任何刻意的描绘……纪录片的编导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减少信息的含量,使片子能够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从而唤起观众的共鸣。观众在纪录片中所看到的,是编导经过精心选择加工后的真实。相对单纯的信息抹去了小山村中各种各样可以让人感到的烦恼、喜悦、悲伤、愤怒、怜悯,只留下了一束追光,照亮了那些最动人的场面。
有时候,这更像一个舞台,强光亮起的时候,我们看见了台上那个舞蹈者的瞬间,灯光闪烁,舞蹈者一个个不同的静止的舞姿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散文式纪录片给观众看到的就是那一个个被艺术化了真实的片段。它给人的不仅仅是一段记录下来的真实,同时还有节奏、韵律和美感。影片的编导非常清楚这样一种结构所需要的是什么,他自述道:"我要表达的意念的东西都是经过设计的,是有节制的,不是那种拼命要告诉你什么东西的感觉。而在需要有感情流露的地方,加上一点表达意念的东西,肯定就能使之出彩。好多的段落都是无意义地拍摄,拍摄完后才发现这个段落的意义。完全是靠一种大的感觉。"
作为纪录片来说,同样的主题当然也可以是另外一种拍摄和剪辑的方法,但是其他方法所构成的纪录片便不再是诗意的了。
如果我们把纪录片中两个互为矛盾的因素:节奏韵律和信息,设置为一个坐标的两个端点的话,便会发现诗意的存在与否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当纪录片中以信息表现为主的时候,是我们一般所谓的纪录片;当影片中将节奏和韵律的表现强调到极致的时候,此时的影片已不再是提供信息或叙事的作品,而是接近MTV的艺术作品。
在这两个端点之间,相对来说提供信息越少的作品,越靠近艺术,也就越具有诗意。信息量的增加无疑会压抑节奏和韵律的表现,从而使诗意减少,这时我们看到的是具有散文化特点的纪录片,如前面提到的我国纪录片《龙脊》。当信息的提供完全压抑了节奏和韵律的表现时,便是一般所谓的纪录片了。当然,不可能有 完全 的压抑,这只是对于“量”的大小相对的说法。
摘选自:《纪录片研究》聂欣如 著

龙脊(1994)

上映日期:1994(中国大陆)片长:45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陈晓卿 / 杨小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