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09-23

yu10.00 • 龙脊:“生”的倔强

《龙脊》真实的记录了在广西的一个小山村所居住的一群红瑶人,一群家庭贫困、时刻面临失学危险的孩子艰难求学的真实事件。让我们走近这些龙脊人的生活,在这个与世隔绝、如世外桃园一般的地方所透露出的一股“生”的倔强。他们很普通很平凡,但他们的朴实和坚韧的品格,却像龙脊山区的山脉一样给人以坚实的力量感。透过这里的社会生活现状,我们体察到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是怎样用自己勤奋的劳动创造着生活。发掘他们恒久不变地热爱生活、勇敢面对艰辛的情感;发掘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的生命意识。
本片的主题有两个。一是从龙脊人生活的艰辛体现到人的坚忍不拔,不管风雨飘摇,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生存了下来,而在人与自然地抗争中,人类对于自然地忍让与谦让正是意义所在,龙脊人不变的精神品格。通过对龙脊人生活及情感活动的纪录,阐释对普通人的关切,对中国农村社会最基本思索,阐释人与家园之间的血肉联系。二是片子透过这群孩子的求学和生活,折射出对该地世代生活着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未来命运的思考,体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希望工程任重而道远,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这群读书都成问题的孩子。
本片以潘能高一家为贯穿线索,展开这个村庄的故事。创作者把镜头对准潘能高与纪恩两家,记录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浓缩出当今农村社会。以四季为时间顺序进行记录。
本片开头,是在一篇葱郁的森林中有一栋简陋的房子,配上虫鸣鸟叫的同期声很好的交待了这个远离城市、处于偏远地区的环境,而更真实的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气息。然后一个拉镜头体现了这个地区的贫穷,摇摇欲坠的木制房与杳无人烟层峦叠翠的山林比来世那么的渺小,很难想象龙脊人是怎么与自然作对抗而生存在这里的。
本片的一大特色便是民歌贯穿整部影片,是潘能高的母亲的所唱的这种自然随性的民歌。前几次的民歌出现多是用于转场,从四月插秧唱到八月收获,配上龙脊风景的空镜头,把四个月中龙脊人的生活和劳动内容全部交待明确,有劳动的艰辛、有对气候的描述。而最后一次出现山歌,是在潘纪恩要去上民俗班,母亲唱出望子成龙的期盼,唱出龙脊人的心声,画面是青翠欲滴即将成熟的麦穗,难得得晴朗天气预示着日子越来越好,阳光笼罩着这个偏远的山区,就如希望照耀大地。
而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同期声的巧妙运用更是为影片增色,不少鸟鸣声、流水声、风声、雨声等环境声一直贯穿整部影片,大大增加了现场感,还原了真实。比如在小寨完全小学的教室门口总是站着几个辍学的孩子。她们常在昏暗的房间跳着橡皮筋,嘴里念着童趣的民谣,这样看起来她们是那么的快乐,但一想起自己不能读书,她们望着远远地山脉,唱出她们的心声:“妹不知,爷娘不送妹读书,爷娘不送妹读课,无有文章无有名……”歌声里透露着她们的无奈与悲苦,而略显生硬的歌词就像是上一代没读过书的人所留下的,又似乎暗示着龙脊这里穷苦的命运将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让我们不禁感到心酸与同情。
而与石梅针她们辍学相比,潘纪恩还能坐在简陋的教室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即使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务,还要担心下学期学费的着落。他们在放牛的时候都会念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里显示出孩子们对于这首诗的深刻理解,对于知识的渴求是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安逸的学习所想象不到的。这里也巧妙地将孩子背书与爷爷在田里耕作衔接起来,作声音转场用。
本片中另一大特色便是树作为视觉符号的多次出现。“树”在本部影片中象征着龙脊人的生存环境,它是颗在一片荒芜的山地中傲然挺立的松树,孤苦无缘的境地就像龙脊人远离城市身居深林,与外界隔绝。比如,第一次出现树,低沉的云似乎暗示着重重困难压着龙脊人民,中景的景别让画面显得越发压抑;而之后在电闪雷鸣之中用大远景来拍树,显得树是那么的渺小,龙脊人民就是这样与自然作斗争生存在这一片人烟荒芜的地方,黑暗是如此强大,如同要把象征龙脊精神的树所吞噬,但它依然挺立着,不因为环境的恶劣,风雨的摧残而倒下。树的多次出现强调了龙脊人坚韧不拔的主题,再延伸扩展到人类普遍的生存规律,便是与自然对抗,不屈服不认输,虽不能强硬的改造他,但能在谦让自然中学会适应。
沉重的生活压弯了一辈又一辈龙脊人的脊梁,影片最后终究还是给了观众无限的希望。全片最后画外音: “龙瘠的阳光特别充足,潘能高家的稻穗已经灌满了浆,用不了多久就是龙脊收获的季节了。” 龙脊收获的季节将要到了,既是指田里的稻谷,也还象征着希望的来临。龙脊人倔强的活在这一片山脉之中,有梦想,有哀愁,有欢乐,他们对生活的积极面对所展现的是“生”的倔强。

龙脊(1994)

上映日期:1994(中国大陆)片长:45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陈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