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过了40版,95版,05版以及印度版之后,我忽然发现其实印度版的编剧功力最为深厚~ 看过这部印度电影的都知道,如果从忠于原著这个角度考虑,印度版和英国人拍的古典剧没什么可比性,首先少了个女儿,其次早在达西的第一次求婚之前女主角(好像叫Lahlita)就已经明显得爱上达西了,原作中改变伊丽莎白看法的那封达西的长信也没有出现,而且也没有相关的情节,后来Lahlita的妹妹出走,当然也像原作一样,是达西找到的她,但是没费什么力(如果两个人打了一架也算出力的话)。对于所有喜欢傲慢与偏见的读者来说,这些情节是不容许改变的(40版就是这么失败的,改得太恬不知耻了……)。 除了这些明显的改动,对于其他部分,我对编剧是非常崇拜的。 首先,把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从古代搬到现代,又从英国搬到印度,难度不亚于把小说改成剧本。论改编,我觉得这个编剧要比《BJ单身日记》的作者成功(当然BJ给现代女性带来的共鸣不在讨论之列)。 几百年的时间跨度,半个地球的空间改变,不一样的东西太多了,原来的“傲慢”与“偏见”的理由都需要换一换,而这也正是我佩服这位编剧的原因。 一、两人第一次见面的场所:在印度没有当年英国中产阶级经常举办的那种舞会,因此初次见面是一次订婚仪式,这也为之后两人的矛盾埋下伏笔。 二、达西的傲慢:他来到印度是为了陪自己的朋友宾利,同时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投资建宾馆,达西的傲慢其实是所有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傲慢,他觉得印度很美,但并不打算真正了解印度,建宾馆的真正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来印度玩而不用接触印度的脏乱差。 三、伊丽莎白的偏见:达西剥夺维克姆的工作机会已经不至于让现代人觉得有什么不妥了,于是编剧加了一条,那就是印度的包办婚姻,这可是印度闻名全球的东西,达西表示说自己不理解,伊丽莎白反击说美国人有全世界最高的离婚率,有什么资格教其他人怎么结婚,之后维克姆又透漏说达西要接受妈妈强加的包办婚姻,伊丽莎白觉得达西说一套做一套,偏见就产生了。 四、伊丽莎白对维克姆有好感,原作中是因为长得帅,身世惨,平易近人。在现代电影里这是不够的,于是维克姆又多了一个优点,那就是对印度文化十分着迷,正中伊丽莎白的下怀,与达西形成鲜明对比。 五、柯林斯不能再是个牧师,于是变成了会计师,他对凯瑟琳夫人的崇拜变成了对美国的崇拜,编剧借柯林斯的口说出了很多美国人对印度的偏见,比如政府腐败,环境污染;之后又借伊丽莎白的口一一反驳,如果我是印度人,一定自豪的不得了。 六、私奔在现在几乎是不可能了,于是改成了维克姆让达西小姐怀孕,还有伊丽莎白擅长的乐器从钢琴变成了吉他,达西家的庄园变成了豪华宾馆,凯瑟琳夫人(剧中成了达西夫人)的提问也不再是针对伊丽莎白家,而是充满了对整个印度的鄙视,伊丽莎白的顶嘴也不再是维护自己,而是在捍卫自己的国家。 看到最后,我甚至觉得翻拍傲慢与偏见不是制片方的主要意图,而是想借这样一个西方人熟悉的故事讲出自己的心声,这无疑很成功。这样的一部电影的票房肯定会比普通的宝莱坞电影要高,西方人会耐下心思看,如果想通过电影介绍自己的国家,这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功夫片不能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文艺片即使介绍了真正的中国也没人看。我们缺的就是这种介绍真正中国的商业片。

新娘与偏见Bride & Prejudice(2004)

又名:爱斗气爱上你

上映日期:2004-10-08(英国)片长:111分钟

主演:艾西瓦娅·雷 / 马丁·亨德森 / 阿努潘·凯尔 / 纳威恩·安德利维斯 / 娜姆拉塔·施洛德卡 / 丹尼尔·吉里斯 / 因迪拉·瓦玛 / Sonali Kulkarni / Nitin Ganatra / 阿丽克西斯·布莱德尔 / 玛莎·马森 / 亚香缇 / 乔治娜·查普曼 / 里克·沃登 / 萨拉·芭努 / 顾伦德·查达哈 / 普莱姆 / 曹帕拉 / 迈克尔·多特森 / 

导演:顾伦德·查达哈 / 编剧:顾伦德·查达哈 Gurinder Chadha/简·奥斯汀 Jane Austen/保罗·梅达·贝哲斯 Paul Mayeda Ber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