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不是幻想的创造物。它是我们的生活现实,骨是我们的骨,肉是我们的肉,我们将会看到我们自己的时代和我们自己时代里的人。
《奥特》安徒生
1
《蒙古草原天气晴》这个译名难免令人心生遐想,以为这会是一部类似于《wild china》的自然风光片。但是,你可看不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美好和谐的草原风光,看到的只是暴风雪,是干枯的草,是一具具饿死的牲畜尸骸;你也不会看到牧人们悠哉游哉的放牧生活,看到的只是艰辛,忙碌和操劳。小主人公普洁六岁就已经开始骑马牧羊,普洁的妈妈为了找回丢失的马群,一个人在外风餐露宿几十天仍旧一无所获。拍摄者关野吉晴在电影开篇就提到,他欣赏那些独立自主的孩子,像普洁一样,但说到底,有太多的独立自主都是被生活逼出来的。
影片的直译名叫《普洁》,贯穿全片的主线即是普洁一家人的命运变换,拍摄者关野吉晴是一位坐自行车环球旅行的日本冒险家,在穿越外蒙古时,结识了普洁一家,五年间,关野先后三次造访了普洁一家,而这部影片所记录和讲述的,就是关野三次造访时,普洁一家人不同的境况遭遇。
2
纪录片,要么宣泄情绪,要么体悟生命。前者的代表导演当属美国人迈克-摩尔,在他的《科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资本主义:一个爱情的故事》等作品中,都充满了立场鲜明的摩尔式的挖苦,讽刺和控诉。09年的热门纪录片《海豚湾》亦属此类,镜头前日本渔民蛮横可憎的脸和那一湾鲜红的海水都称得上是够劲道的情绪宣泄,包括《走钢丝的人》我们也可以较明显的感受到‘钢丝侠’对于正统和条框束缚的不屑。另一类的纪录片则以法国人雅克-贝汉为代表,在《鸟的迁徙》中震撼我们的恰是那些矫健的鸟儿和一串串阿拉伯数字。沃纳-赫尔佐格的《在世界的尽头相遇》也并不像老爷子的故事片那样露骨的凛冽,只是通过记录赫尔佐格在南极这个最神秘的大陆的所见所闻所遇,来传递给观者导演对人对生命对世界的感悟和反思。这一类的纪录片显然更需要观者同导演心灵的契合。而本片显然更类似于后者,影片的拍摄手法和技巧都极其简单,甚至给人以DV作品之感,拍摄者并没有去‘打扰’故事本身,一切情感的抒发和内涵的表达全部交给镜头。拍摄者是故事的参与者而非驾驭者,仅仅是把他亲身经历的故事一字一句的转述给我们,而我们的触动,我们的感怀,我们的忧伤,我们的叹息,全部来自于镜头最直白的真实感。
3
真正打动我们的是故事本身,但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也会讲出不同的味道,所以,当我们感动于某个故事时,也不应忘记转述者所做的努力。
纪录片并不如其他类型片那样,会给导演留有过多展现技巧的空间,导演要做的,是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用尽量浅易的手法尽可能深的表达自己。尽管本片导演关野吉晴并不是专业导演,但作为一个探险家丰富的阅历和敏感的情感神经,还是支撑着关野把这故事转述的打动人心。
首先,影片成片的长度合适,照相、送马、信、上学、吃烤全羊等情节的保留都起到了各自应有的作用,全片没有任何多余鸡肋的镜头。要从大量的原始影视资料中删减剪裁出最至关重要的两个小时也绝非易事,《待业青年》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够好,有一个好的立意,而拍摄者却多少有些求全贪大,剪裁不利,让人有冗长之感。
其次,关野对详略的拿捏也很巧妙,三次探访中,前两次的影像几乎占据了整个影片,而第三次造访,却只用了几张照片和数行字幕来表达,前段充分的感情蕴积和情节铺垫都令最后简短交代的‘大结局’更令人唏嘘感慨。
另外,在表现死亡上,关野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导演摒弃了所有的言语和音乐,用大段大段的沉默取而代之,这样就既避免了矫情又突显了死亡来临时的冷酷的真实感。
4
我想,很多人看完本片后,都会徒增些宿命之感,小普洁和她妈妈的离去在我们观来,是那么难以置信又‘命中注定’。这让我想到了赫尔佐格的另一部纪录片《灰熊人》,讲的是一个叫崔德维尔的美国避世小青年在阿拉斯加与熊为邻,最后惨死熊腹的事,你说,这是不是也有些宿命的味道?像关野吉晴和赫尔佐格这样的疯子,会和你叨匕叨的两个小时讲些相信宿命的东西?别扯了!没错!在关野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艰辛,看到了渺小,看到了死亡,看到了无可奈何。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了友善,看到了乐观,看到了梦想,看到了最真切的人的情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结局,即死亡,这是宿命。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已经注定的结局,就不去把自己的生命过程打扮得更加多彩,这,我想才是导演要表达的。
我们不会忘记普洁的妈妈,不会忘记她照相时腼腆的轻舔嘴唇。
我们不会忘记普洁,不会忘记普洁在马背上那稚气的骄傲,不会忘记普洁上学时那鲜艳的头饰和灿烂的笑
我们也不会忘记普洁的姥姥,忘不了老人面庞上那一道道深深的岁月的留痕。

蒙古草原,天气晴プージェー(2006)

又名:Puujee

上映日期:2006-06-03(日本)片长:109分钟

主演:关野吉晴 / 

导演:山田和也 / 编剧:山田和也 Kazuya Yamada

蒙古草原,天气晴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