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6
关键词:doll;
1,任何西方恐惧,都是基督教宣传片;
终归是用到了"牺牲"的概念,毕竟没有牺牲,就谈不上"通灵".这也是本片的一个特点,更少的东方恐惧借鉴,更多的基督教意识形态摄入.这与潜伏系列形成一个有趣的对比,后者在技术层面借鉴了大量的东方恐惧,同时在意识形态上,极尽所能地规避基督教的痕迹.
虽然本片中,也在有意躲避与基督教的正面接触--把灵媒安排成一个看起来没有明显宗教烙印的人物,但其实,谁都知道通灵这件事,还是得神父或者牧师来做,因为整个西方社会的价值链条中,只有神职拥有绝对"灵域"权威.
在最关键的恐惧元上,依然是妥妥的基督教意识形态--灵本恐惧.整部电影看起来,就是基督教宣传片--实战操作邪灵的对抗办法.
2,哪怕站在基督教的立场,电影式的西方恐惧元也并不成立;
西方恐惧,惯以"邪灵"为恐惧元,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邪灵(撒旦)是什么,就如同没有人知道圣灵(上帝)是什么一样.毕竟,邪灵不是邪教,圣灵也不是基督教.
无论泰国的人心,日本的人性,东方恐惧很直观.而邪灵,则完完全全是人类的认识真空,除了基督教,再没有任何认知突破口.
既然不可知,所以"以灵为本"对恐惧的解决办法是,正面PK之前,只要自信活人比邪灵厉害,就赢了--一切邪灵都是纸老虎.不管有没有基督教背书,这种逻辑光听着就够荒唐.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怀疑对恐惧的灵本解释,我们怀疑的是西方世界对"圣经"以及基督教的理解.这种对恐惧的娱乐化解释,太不负责任.
话说回来,电影不是学术,以后讨论仅算一种题外话.我们可以想见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电影,尤其本片这种"商业恐怖片",势必通俗,娱乐.稍微宗教或者神学的形式切入故事,都可能是种商业灾难.但是,就像我一直想不通的,西方世界为什么什么都能拿来娱乐呢?归根结底,娱乐的度在于娱乐什么,以宗教为娱乐,太不负责任.
以上这些,导致了西方恐怖的如下局面;
--西方恐怖一直没有深刻的主题,哪怕是小众的实验电影,也是一样.甚至只要加入稍微一点主题,反而拉低影片的质量,比如"潜伏4".反观东方恐惧,尤其泰式恐怖,恰恰是以主题见长.
--西方恐惧不吓人;其实灵本反而是比心本或性本,更加深刻的恐惧解读,但是可能正因为它太深刻,不太适合荧幕呈现.同时,西方恐惧只有物理惊吓/感官强刺激/视听爆发,东方恐惧不只有这些,还有恐惧元的现实投射.这些年,很多西方恐惧,会借鉴东方的恐惧元素,尤其物理惊吓/视听刺激,但这一些邪恶造势,都只是为了服务更宏大的力量--圣灵.必须以邪灵失败结束,战胜恐惧,即战胜魔鬼.很多时候,我们搞不懂为什么西方电影那么需要一个圆满的结尾,这一次,是因为宗教压力.
东方恐惧元的现实投射:深井,剪刀,镜子,头发等;
西方恐惧元的现实投射,只有邪教,还敏感度极高.
--西方恐惧总会用到doll;大人难道就没有恐惧吗?为恐惧打上儿童烙印,并不是为了规避邪灵,反而是为了规避宗教.就如同,一开始就告诉大家,这是个儿童故事,点到为止,别认真.
--西方恐惧,搁东方,最多算魔幻,也就西游记的恐怖级别,邪灵还没有孙悟空会的多.不妨试想,给西游记配上一套"咒怨"的音效,它比招魂宇宙恐怖.
3,恐惧是一切悲剧的动因;
东方文化中,恐惧是种人性,本能;而西方文化中,恐惧就是魔鬼--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根本上影响了东西方对恐惧的故事化演绎,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恐惧在西方,远远比东方人文敏感,因为恐惧就是邪灵.
东方文艺可以很极限地演绎恐惧,西方文艺反而要限制恐惧挥发,因为有宗教障碍--只有邪教才会无限地放大恐惧元.这意味着,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故事工艺上,西方电影都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创造一个恐怖故事,但他们不能用,因为宗教影响下的市场不接受.
东方的情况恰恰相反,可以直面恐惧,但人永远没办法战胜人性,宗教反而是恐惧的产物--这一点很好举例,西方圣母,耶稣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再看佛教的神像,总那么凶神恶煞.
这是为什么西方人在直观印象上,显得比较直接,东方人则更深沉.因为西方人觉得人性能动有限,斗争的主战场不在现世,何况还有耶稣这把巨型的保护伞,守护着天下太平.
东方则认为人生即人性斗争,现世就是因果主战场.既然单兵作战战胜不了人性,那就再创造一个佛教,以宗教的形式接着对抗人性.
一个活着是为了颂赞"大爱",一个活着是为了躲避"因果",这是东西方差异的本质.
说起来,对恐惧的理解,构建了人文的根基--恐惧元,是一切人文最深刻的地方.想要了解一种地缘文化,看他们害怕什么.想要观察一个人,看他害怕什么,只有害怕了,才会生气,发怒,忧郁,惶恐--恐惧是一切悲剧的动因.
这个论点和"恐惧即魔鬼"的观点是吻合的.
4,过年与圣诞节;
大爱与因果,最直接的现实反映,即过年和圣诞节.--与主题无关,不展开.
5,注意1--宗教立场;
不熟悉基督教,基本看不懂西方恐惧,就只能把"灵本"当魔幻看了,其实邪灵,并不是白骨精,完完全全的不同.
由此我们也能推定,西方人也看不懂东方恐惧--人性/人心有什么可怕的,你们不知道还有耶稣吗?
6,注意2--灵的基本单位;
人性恐惧,针对的是个人.而"灵本恐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这是西方恐惧习惯性地以家庭为故事背景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西方世界看起来比我们更具有家庭观念的原因.而"以家为灵"中,又以孩子为灵的圆心,如同果实中包着的核.需要给予小孩子的成长以极大的支持,生了他给了他身体,还需要给他完整的灵,而灵需要时时刻刻的陪伴去构建.
所以,我们看到,西方恐惧总以小孩子为邪灵入侵的突破口,而最后又以父亲或母亲的爱,为灵结点,以此构建完整的灵体.这种情况下,恐惧的现实实体其实都是家庭破口.我突然想到,中国有很多留守儿童,但我们也从来没觉得留守儿童是种恐怖,可以想见,如果搁到西方世界,那是多么大的恐惧洞口.有玩具的都慌成这个样子,我们这些连玩具都没有的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的家庭观念,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样子.不妨试想,如果以家为灵,什么才是真正的家的武装,如果按照我们的思维习惯,那就是爱.可每次我觉得他们要高举爱的旗帜对抗邪灵的时候,他们都没有这么做,毕竟,耶稣的名义就是爱,西方人也那么喜欢讲爱.那为什么反而没有这种故事设定--除了一塌糊涂的潜伏4.
可能自由是民主的根基,如果爱是种自由,不爱也是种自由,不能把爱理解为绑架--这是咱们的问题了.
7,注意3--信仰断层;
娱乐归娱乐,还是可以看出,西方世界坚固的物质基础下,是坚实而统一的社会信仰.他们的恐惧元是邪灵,是信仰,也是社会认知.
东方的情况是,人文的恐惧元是人性/人心,实际上社会真正恐惧的是"贫穷",所以我们只信金钱.
一切的根源,在于西方世界拥有可以尊重的过去,对耶稣的信仰,一代代延续,文化传统依然是社会的根基--耶稣罩着欧美的时代.
我们的情况就比较惨了.文化传统就等于历史失败/封建落后,确实现实世界也在一步步摧残着我们的文化根基.我们只有失败的,崩塌的文化根基.孔孟和老庄,还罩得住我们的时代吗?
观察当代中国的文化结构,不同的年龄层,拥有着不同的生命信仰.所以,中国人的恐惧元是什么?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

安娜贝尔Annabelle(2014)

又名:诡娃安娜贝尔(港) / 安娜贝拉

上映日期:2014-10-03(美国)片长:99分钟

主演:安娜贝拉·沃丽丝 Annabelle Wallis/瓦德·霍尔顿 Ward Horton/托尼·阿门多拉 Tony Amendola/阿尔法·伍达德 Alfre Woodard/凯莉·奥马利 Kerry O'Malley/布莱恩·豪威 Brian Howe/埃里克·拉丁 Eric Ladin/伊瓦尔·布罗格 Ivar Brogger/杰夫·韦纳 Geoff Wehner/加布里埃尔·贝特曼 Gabriel Bateman/希洛·尼尔森 Shiloh Nelson/莎拉·谢尔顿 Sasha Sheldon/卡姆登·辛格 Camden Singer/罗宾·皮尔逊·罗斯 Robin Pearson Rose/凯拉·丹尼尔斯 Keira Daniels

导演:约翰·R·莱昂耐迪 John R. Leonetti编剧:加里·多伯曼 Gary Dauberman

安娜贝尔相关影评

兔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