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学习即回忆”,他认为灵魂是不灭的,知识则是先验的,人类求知的过程,即是一个唤醒我们记忆的过程。
我原本只是将其当作众多有趣的哲学观的一种,但直到我在一篇介绍疫苗原理的科普文章中发现了其确证。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明者乔纳斯·索内克的关于抗体产生的克隆选择理论认为,“所有的免疫系统的特异性都已经自发的在宿主体内体现出来了,在没有遇到外源性抗原时机体内就已经事先存在着所有特异性的天然抗体了。”那或许可以说,免疫系统的反应过程是不是也是一个回忆其事先有过的抗体的过程呢?柏拉图必然不懂得现代医学,但这种实证的确认使我惊奇。
这里我将抗体比作人类先验存在的知识,免疫系统的作用比作学习/回忆。而我第二次看到这个理论的实践,就是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了。电影中前一部分的一个焦点在于这句台词,“约翰,这就是教科书上的东西。”教授们以为约翰只是确凿无误地背诵了(当然怀着一丝惊惧)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气候变迁,狩猎习惯等等。而此前约翰描绘新石器时代的地形时,就已经说“我能做的就是以现代的发现来结合我过去的回忆”。发现确证回忆,回忆印证发现。这部电影的构思在这里使我惊奇,又如同第二段,它以一个庞杂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来完成这一确证。
编剧在其中提出的一个伟大设想——耶稣是佛陀的门徒,也是同样耐人寻味的。赵林教授在他的《西方文化概论》中高度评价了基督教的地位,西方文化追溯到两希文明,希伯来与希腊,电影的设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同时又解构了宗教信徒或说宗教本身。宗教是“贩卖希望与生存”。而唯一没有被指摘的是乔达摩·悉达多,在笔者有限的阅读史中,有一位贤者是从基督教转向了佛教,一代散文大家王鼎钧,“上帝在《圣经》里讲了一些道理,但没有全部讲完,也没有告诉另外的道理在哪里。最后我在佛教里找到了:业果和报的观念,不灭与轮回的观念。因此一个人说的话、写的字和用的心,都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的,个人的姓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有价值的理念都会流转存世。”
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解构了宗教,但仍然可以用宗教的观点对电影进行解构,毕竟主人公约翰是佛陀的弟子。仍是王鼎钧所言,他写下了《昨天的云》《怒目少年》等四部回忆录,记录了几代人和家国的变迁——“佛家有个说法,我们的言语造作都是“业’,“业界’永不消失。胡适有一篇文章《不朽:我的宗教》,就是申说这个主张。现在又有所谓蝴蝶效应,南美洲亚马河上的一只飞蝶,翅膀扇动空气,经过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反应,最后形成太平洋上的飓风。我对文学仍然有信心,我写回忆录,就是要做一只蝴蝶。”
14000岁的约翰所口述的,又何尝不是一篇人类回忆录?只是其恒志不在于成为蝴蝶,但其自身已成飓风。人类历史从他眼前经过,人类历史从不消失,历史与他共成不朽。而这却也是普通人所可以达到的成果。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家范缜——“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我的这句话的理解便是,不做行尸走肉,人在一生中,需要警惕麻木,然后像康德那样,仰望头顶的星空。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2007)

又名:地球不死人(港) / 这个人来自洞穴 / 来自地穴的男人 / 穴居人 / 地底奇人 / 长生不老 / 来自地球的男人

上映日期:2007-11-13(美国)片长:87分钟

主演:大卫·李·史密斯 David Lee Smith/托尼·托德 Tony Todd/约翰·比灵斯列 John Billingsley/安妮卡·彼得森 Annika Peterson/阿丽西丝·索普 Alexis Thorpe/威廉姆·卡特 William Katt/理查德·雷西尔 Richard Riehle/Ellen Crawford/Steven Littles/Robbie Bryan

导演:理查德·沙因克曼 Richard Schenkman编剧:杰罗姆·比克斯比 Jerome Bixby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