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父亲节当天,笔者有幸参加了《榫卯》首映礼,第一时间看到了影片,并参加了映后的主创见面会。
见面会上,有观众提问“主角(陈文远)母亲为何而死?”、“杨大师为何突然离开,不再帮主角修复家祠?”,而这些也是我的疑问。可惜主创并没有回答出这些问题,导演更是讳莫如深。
但这激起了我的兴趣,当晚我冥思苦想,终于解答出了我的答案:《榫卯》与其说是一封父亲的家书,不如说是一封痛诉传统孝德和乡土情怀的檄文。
以下是笔者凭记忆想起的影片细节来推断的,笔者只看了一遍电影,难以保证完全准确,仅供诸位参考。
其实上面这几个问题正是解开《榫卯》主题的关键。
“主角母亲为何而死?”,其实从陈守拙老人说的“过去运动死了人……”以及主角陈文远的“我妈忌日四十周年”这两个线索判断,主角母亲应该是死于那十年的破四旧时期,主角母亲因为保护旧家祠的牌匾而被卫兵打死。见面会上,我很奇怪导演为什么话那么少,可能其中的原因就是如此吧。
“杨大师为何突然离开,不再帮主角修复家祠?”没有家,修家祠何用?其实杨大师早已告诉主角多次,他父亲有腰病(在云髻山、广州塔、老家,父亲始终在捶腰,而且大师为父亲正过骨),需要他赶紧陪伴父亲去医院治疗。但是主角却固执地硬要修好家祠,最终导致父亲死于老家而没见上最后一面。主角(以及陈守拙老人)如此无动于衷,也就致使了杨大师拂袖而去(可以注意到杨大师走得非常反常和突然,毕竟工事起码已经开始超过半年以上了)。
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引出了片中的核心主题“传统孝德和家庭观念是如何让人产生异化的”。
从主角在片中的行动来看:为了孝心,主角遵照父亲意思按古法修建家祠→为了还原古法,需要推倒之前一些建筑成果,而且还要大老远请灰塑工匠→为了赶在工期前完成,主角必须和工人一起加班(主角衣服的污渍明显越来越多)→主角为了加班,对父亲的疾病视而不见→主角沉迷修筑家祠,父亲回老家了都不知道→最终父亲因病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去世。
这一剧情线显示了主角出于孝心修建家祠这件事是如何最终导致不孝的结果的。在角色的观念里,家祠的修建竟然是优先于家庭的和谐,甚至家人的生命健康的。老父亲之死的原因不仅是主角对孝德的固执追随,更在于父亲自己,老父亲始终觉得修建家祠光宗耀祖比自己身体更重要,因此默许了儿子的忽视。这从根本上揭示了传统孝德和家庭观念是让人产生异化的真相。
联系广州塔旋转餐厅那段戏,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延展。小儿子陈继泽说“虾蟹们的房子是可以动的,人类的房子是不可以动的”,如今房子作为不动产,已经成为了人们组建家庭的前提。为了结婚,你需要买房→为了买房,你必须挣足够多的钱→为了挣足够多的钱,你需要背井离乡,去更大的城市工作→为了挣更多的钱,你需要努力工作,免不了加班,因为这样你才能升职加薪→为了加班,你陪伴伴侣的时间将减少→陪伴伴侣时间越少,双方的情感纽带越容易松动,最终很可能导致婚后感情的破裂。(生儿育女后,情况也是一样的,为了工作你需要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从而产生代际沟通问题。这也是现实中我们经常抱怨父母不了解我们的原因)这就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吊诡的现象之一,为了组建一个家庭,你需要先撕裂它,而这都是为了一所房子。
影片从不言自明,从上述两个情节出发,探讨了传统和现代两种建筑对于中国人的精神意义,以及这种精神意义是如何反作用于中国人本身的。
家祠修的越完美,结局越丑陋。家祠修得越完美,就会有越多人夸你孝感动天,光宗耀祖→你就越容易沉湎在被夸赞的虚荣中→为了保持虚荣,越会保护家祠→多年以后,家祠若成了危楼要拆了,你的子孙将会化作一个个手握棍棒的暴徒,如同片中主角妻子所面对的那群人一样,若不是男主恰巧开车来找妻子,妻子和同事或许也会像主角母亲一样被乱棍击毙。所以说,妄图通过修缮家祠来达到家族“世泽”终究是一厢情愿。
我们觉得有房子住,比陪伴家人、关注并维系家人之间的情感更重要,说白了就是面子文化,是社会对于有房子才算成家,才算成功的同谋。
主角夫妻一个建古建筑,一个建现代建筑,其实两者建的都是中国人自己的面子,反映了建筑对于中国人的反客为主的奴役。


由于拖延症,现在片源在网络平台也已经出来了。回头再看一遍,我上述的表达,实际上和导演有些想法是相反的,但这不打紧,只要能激发思考就是好事。
片中导演为了体现传统建筑之重要,他设立了很多对立面:
1,老板,代表唯利是图(竟破口大骂别人祖屋是废砖烂瓦)。2,妻子,设计师,代表忽视祖宗根源的现代建筑观念。3,儿子,学英语,代表精神(语言)上的抛根忘祖。
1,2这是非常浅显的设置,通过塑造对立面之“可恶”而让观众对传统建筑产生怜悯爱惜;而3则是十分让人哭笑不得的,如果主创真的认为学习英语无用的话,何不上书教育局取消全国的英语教育?
片中陈工对儿子说英语的责备让我十分窝火,因为我也有一个同样不讲理的父亲。而且对于陈工这样学建筑学的高端人才,竟然对儿子学英语如此鄙夷,让角色十分不能让人信服,毕竟如今建筑学的教育还是会涉及非常多国外经典建筑案例的,更别说写论文会引用多少国外文献。我们学英语是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英语和铭记祖宗这不是对立的。你觉得英语夺走了你儿子,那是因为你没有好好陪伴他!
接下来,我想讲的是从《榫卯》中看到的中国传统家庭的想法。
中国传统家庭十分欠缺沟通、缺乏理解,讲究大爱无言,默默关心。而这正是构成代沟,或是彼此不理解的原因。陈工已经算是传统建筑、宗族观念的捍卫者了,他鄙夷老板的唯利是图的观念,他责备儿子说英语。但结果却还被父亲说“你学那套没用”,真是让人崩溃。而这也体现了陈工和其父亲的誓死捍卫祖宗尊严和缺乏真正的相互理解,只有无条件的顺从,美其名曰“孝顺”。从心理学来看,顺从一方则压抑了另一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而无法让两个人长期相处。而圆融,顺从恰是中国人常用的社交手段,恰如榫卯般,不费钉子,彼此顺应形状,完美嵌合。
但这在现代的观念来看,确实是造成家庭问题的一大根源。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假性亲密关系”,简单讲就是两人缺乏真诚的沟通,互相顺从避免矛盾发生,但实际上两个人并没有达成相互理解,只是物理上的亲密,而心是有距离的。实际上,这是现今很多家庭的写照,尤其是孩子正处在叛逆期的家庭,更加需要通过陪伴和沟通去解决。
影片最后,主角陈工和妻子仿佛懂得了陪伴的道理,选择将孩子带回去家乡,像主角母亲一样,打算一起生活,从小陪伴孩子。这是好事,但是真的需要带回老家吗?难道在城市就不能陪伴吗?还是陈工依然对英语、现代建筑有洁癖呢?我们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如果主角还是对自己儿子要求老一套的孝顺的话,那影片前段的矛盾和冲突只会永久流传下去。

榫卯(2017)

又名:Country Far Away

上映日期:2019-06-16(中国大陆) / 2017-09(金鸡百花电影节)片长:101分钟

主演:马跃 Yue Ma/徐筠 Jun Xu/黄精一 Jingyi Huang

导演:甘小二 Xiao'er Gan编剧:甘小二 Xiao'er Gan/陈广湛 Guangzha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