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部电影,除了故事之外,还有三个方面可以探讨:1、性格分析;2、服从实验;3、创造性思维训练。参加面试的8个人,来自八个不同的地区,8种完全不同的性格,所以,从性格分析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也是很好的教材。另外,这部电影中,关于公司给的没有问题的问题,8个人展开了寻找,尝试了不同的方式,这实际上就是发散性思维,所以,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上,完全可以给大家看一看这部片子。至于说性格分析,也许以后我会重新地写点东西,但这次,我只想探讨一下关于服从性的问题。

首先要提到服从实验,这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密尔格莱姆(Stanley Milgram)于1963年做的一个实验,后来成为著名的心理实验中的一个。我想对这个实验做一个描述: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调查人们如何会服从一个损害他人的命令。密尔格莱姆设计了一个相貌可怕的电机,上面有 30个标明伏特的开关,从30伏一直到450伏并且注明了‘轻度电击',‘中度电击'及‘危险:重度电击'。但实际上这只是模型,并不能发出真正的电击。

被试是40个年龄20岁到 50岁的男性。其中15个是蓝领或白领工人, 16人从事商业,还有 9个专业人士。他们将从实验中得到报酬,但事先也说明了不管他们来到实验室后如何表现,他们的报酬不变。这是因为怕被试在实验中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

还有两个工作人员装扮成一个被试,一个‘实验主持人'。这个主持人穿一身灰色的实验室制服,显得很权威的样子。每个被试都是单独进入实验室的,并安排坐在那个假扮的被试旁边。‘实验主持人'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研究惩罚对学习作用的实验。他们一个做‘老师',一个做‘学生',由抽签决定谁当哪个角色。真的被试总是被抽中当‘老师',假的被试总是当‘学生' (安排好的)。然后‘学生'被带到隔壁一间房中,当着‘老师'的面,在手臂上套上通向另一间房中的电机的电极。‘老师'拿到一张印有各种单词的纸,他会把这些词组读一遍,隔壁房间中的‘学生'听到后就要记住,然后作答。这是些很难记的词。如果‘学生'回答错了,‘实验主持人'就指示‘老师'给他一次电击。每次电击都须比上一次的厉害 ( 加大伏特数)。‘学生'的回答有时对,有时错。随着‘电击',‘学生'渐渐发出难受的声音,到电击达到三百伏时,‘学生'开始敲墙并要求把他放出来。三百伏后他就再也没有声音了,也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主持人要求‘老师'继续下去,把不回答当作错误并实行电击。大多数被试在实验中会向主持人请求指示是否要继续。当他们请求时,主持人会说:"请继续","实验需要这样做","你必须这样做","你一定要这样做, 没其他选择!"最后实验的结果是以每个被试最后愿意发出的电击伏特数来计算的。电机上一共有三十个开关,开到最后一个的被试是最服从的,而中途停下的是不服从的。

实验结果如下:
首先所有人都按到了300伏以上(这时学生开始撞墙并哀求出来 )。在300 伏停下的有五人,315四人, 330二人,345一人,360一人, 375 一人,450二十六人。其中十四人没有听从命令,继续到最高点。但是二十六人,也即百分之六十五的人服从了这个命令。尽管他们之中有些人也表示了对‘学生'的关切,甚至对主持人不满,但他们最终还是服从了命令。当然,最后在实验完成后,真正的主持者向全体被试报告了实验的真相。

密尔格莱姆在这个实验的结论中说,第一个没想到的是被试对命令服从的程度。第二个使人惊奇的是在实验中有些被试表现出极度的紧张和焦虑,按说他们如果拒绝继续的话,就不会焦虑了。但他们并没有。

密尔格莱姆提出被试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种解释。一是这个实验是耶鲁组织的,因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谁会怀疑这么有名的学术机构呢?二是这个实验看来很重要,我是自愿参加的,我要尽力。三是那‘学生'也是自愿来的,他也有义务完成这个实验。四是我是碰巧当了‘老师',要是我是‘学生',就要换个样了。五是我是拿报酬的,我得好好干。六是我对被试应有的待遇及权力不甚了解,相信主持人不会干错事吧。七是他们告诉我这电击虽然痛但不危险。使人有些安慰的是,在实验中当被试可以自由选择电击量时,没有人选用超过 45伏的。

对,这就是那个服从实验。好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部电影,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这部电影与这个实验是多么的相似。下面我来对这部电影作一个分析。

首先是监考的话很重要,很有必要记下来。

“我负责监考,请听清楚我说的每一个字,我不会说第二遍,你们肯定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才能来到这里参加最后的测试,这些压力和痛苦都是必须的,在痛苦的时候,适应能力是一个关键品质,如果你在我们的选拔机制中就败下阵来,怎么能指望你们胜任将来的工作呢?很多很有能力的求职者都没能坚持下来而失败,但你们成功了,现在摆在你们面前的是最后的考验,这是你们获得成功之前的最后一道障碍,通过之后 你们就加入了我们光荣的队伍,这个测试很简单 但是它却决定了,谁在离开时会带着我们的合同,谁在离开时会两手空空,通过这些测试 你就会对我们这个机构的权力有所了解。所以请相信我,在这间屋里,我们的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我们的规矩 就是唯一的规矩。你们面前有一个问题,也需要你给出一个答案,如果你试图跟我交谈,或者跟守卫交谈,出局,如果你损毁了试卷,不管故意或者无意,出局,如果你选择离开这个房间,不管是什么理由,出局,还有问题吗?女士们先生们,祝你们好运。你们八位的考试时间为80分钟,这80分钟要让我们相信你有资格加入我们,这80分钟将决定你们未来80年的命运,开始。”

这段话中有几个关键点,我列出如下:
1、“这些压力和痛苦都是必须的”。这就暗示说,不管在面试中所面对的问题多么严酷,他们都要忍受。
2、“现在摆在你们面前的是最后的考验”,这暗示说这个面试是何等重要。
3、“在这间屋里,我们的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我们的规矩就是唯一的规矩。”这一点非常重要,之所以在考试中几个人慢慢地攻破心理防线,不顾道德准则,甚至法律,都是受了这句话的影响。
4、“这80分钟将决定你们未来80年的命运”,这句话也至关重要,这点明了这次的面试对面试者的意义。

至于说监考者所讲的考试准则,对于心理分析来讲,这只是个幌子,只是增加了这个故事的趣味性,我想,很多的观者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影片中的被试者的注意力也在这上面),但我上面提到的几点也是关键点,正是这几点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冲突与矛盾。

这个故事最大的看点就在冲突与矛盾。冲突的根本是利益冲突:几个人在争夺一个影响自身命运的职位。其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益与道德,一是规则与法律。那么,是什么让这几个人可以无视道德而不择手段?是什么让他们不顾法律而只看重面试的规则?

好了,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个服从实验,密尔格莱姆对实验中的人们的服从性总结了7个原因,在这7个原因当中,只有第五个原因点到了根本“我是拿报酬的,我得好好干。”我总结了三个原因:
1、趋利避害本能;
2、团队归属感;
3、减少或增加原则。

追求利益是人们服从性的根本原因。在密尔格莱姆的实验中,被实验的人之所以会按450伏的电压按钮,是因为他们从中可以得利益与好处,即因参与实验而得到的报酬。必须说明一点的是,他们这种为利益而服从的行为是潜意识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显意识里不愿接受但还是继续下去的原因,这种状况和精神病人无法自抑是一样的。

至于说团队归属感也是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原始人独自是很难猎杀一头熊的,但几个人合作就容易多了,通过合作猎杀到熊,每个人都从中得到好处。这就是团队归属感的产生之源(或者说是群体性)。人的服从性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就是人团队的归属感。关于这一点在电影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那个黑人一再地强调,要有团队精神,不过,最终这个团队精神还是被利益所攻破——利益大于一切。

减少或增加原则是不得不解释一下的。少的将越来越少,多的将越来越多,好的将越来越好,坏的将越来越坏,这似乎又有点惯性的感觉。破罐子破摔,锦上添花,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在密尔格莱姆的实验中,当人们按到300伏的电压时,再按450伏也就很容易了。可以再举个例子,朋友交往中,你对我好一点,我就会加倍对你好,你要对不起我,就别怪我心恨手辣,也是这样的道理。这就很好解释在密尔格莱姆的实验中为什么人们会一直按到450伏电压,也很好解释,在电影中,为什么会达到致人于死地的程度。减少或增加原则适合于所有的问题,当然,这里不多加讨论了。

可以比较肯定地是,这部电影的剧本是建立在密尔格莱姆的实验之上的,只不过把这个实验改编得更有趣味而已。关于这个实验,关于这部电影,可以引发我们许多的思考,比如,为什么一个宗教会对另一个宗教进行大屠杀?身在其中的人们难道没有自知吗?为什么战争中,一方可以对另一方惨绝人寰?实际上,这也正是引发密尔格莱姆实施他那个服从实验的原因。


参考:
《怪诞心理学》[英]理查德·怀斯曼著,路本福译,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95-99页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可加:http://www.douban.com/group/89937/

★★★★★看电影学心理学★★★★★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455046/


终极面试Exam(2009)

又名:血聘(港)

上映日期:2009-06-01(英国)片长:101分钟

主演:卢克·梅伯利 / 科林·萨蒙 / 吉米·米斯特雷 / 嘉玛·陈 / 娜塔莉·考克斯 / 宝拉雅娜·麦金托什 / 克里斯·凯里 / 

导演:斯图尔特·哈泽尔丁 / 编剧:斯图尔特·哈泽尔丁 Stuart Hazeldine/Simon Garrity

终极面试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