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大导演亚历山大•索库洛夫导演并参写剧本的《浮士德》不是对 19 世纪歌德同名诗剧第一部分的通常意义上的改编,而是对这部经典之精神的诠释。为了把这部皇皇巨作改编成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导演仅保留了原著故事的主线,并保持了对白的简洁。
索库洛夫一直非常欣赏德国文化的,这次还请来德国文学史专家将俄语剧本译成德语,并坚持用德语拍摄。

那个诞生伟大精神的世界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天使艾美丽的奇妙命运》(La fabuleux destin d’Amelie Poulain,2001)的摄影布鲁诺•德尔邦内尔(Bruno Delbonnel)和《俄罗斯方舟》的艺术指导伊莱娜•朱可娃(Elena Zhukov)一道构建了令人窒息的浮士德的世界。影片部分片段的影像风格和拉斯•冯•特里尔(Lars von Trier)的《忧郁症》(Melancholia,2011)十分相似,明显是汲取自 18 世纪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如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源泉。片中最令人心悸的镜头简直就是一幅浪漫主义画作,堪与费里尼《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的处女泉之吻媲美:
一潭静水边上,玛格丽特正在低吟沉思。浮士德缓缓接近,从后面一把将她抱住;未等玛格丽塔惊讶间吐露一口气,两人相拥的身影就已消失于湖面绽开的美丽的涟漪。整段动作和场景的设计极简而又极自然。

与原著的风格相称,片中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浮士德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就预示了他追求情欲的宿命----一具被他解剖的尸体上,干瘪的男性生殖器耷拉下来。

片中还使用了相当多的广角和滤镜镜头,我第一眼看时还以为放映制式有误。特别是进入第二部分后,影像色彩从古朴阴暗转向灰绿沉郁。据说这还是拍摄前对德国人的色彩喜好专门调查的结果。

不过可能是囿于预算,影片中完全或大部分由特效完成的镜头有限,原作的一些奇谲的想象没得到再现。比如诗剧中靡非斯特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自己云游四海,在片中就被改成了进入一条地下秘密通道。

《浮士德》是索库洛夫的“权力的本质”四部曲的收官之作。前三部分别讲述了 20 世纪三个重要历史人物:《摩罗神》(Molokh,1999)中的希特勒、《金牛座》(Tarius,2000)中的列宁和《太阳》(The Sun,2005)中的裕仁天皇。
可这前三个真实人物构成的序列里,似乎没有浮士德这一个陷落于小小诡计的文学形象的位置。 比起其他三个自权力巅峰坠落的人物,他的共同点在哪里?该系列中最后一个输掉了生命中最重要之物的赌徒,就是浮士德。对文字之权力的追逐,不快乐是他的日常症候。索库洛夫的浮士德是一个思想者、点子大王、阴谋家、做白日梦的人,被简单的天性所驱动——食、色、贪;他是一只闷闷不乐的生物——为什么可以走更远,还偏要享受这一刻?远了还要远,一心向执。在地球上的某个角落,恶魔仍在悄声无息地繁殖,而歌德早已指认了它的原型:“不快乐的人是危险的。”

浮士德Фауст(2011)

又名:浮士德:魔鬼的诱惑(台) / Faust

上映日期:2011-09-08(威尼斯电影节) / 2011-12-08(希腊)片长:134分钟

主演:斯蒂凡·温博尔 / Wolfgang Bauer / Anita Groissmayer / Johannes Zeiler / 汉娜·许古拉 / 马克西姆·梅米特 / 小安托万·莫诺特 /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编剧: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Aleksandr Sokur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