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刀

本来想借着鲍嘉和赫本的脸给个三星,但实在不忍心这样干。
艾森豪威尔时代的烂片是什么标准?这部片子就是了。
论演技,朱丽娅.奥蒙德和哈里森.福特的演技一点都不比赫本和鲍嘉逊色,尤其是奥蒙德,如果我敢说这是赫本人生当中演得最差的一部片子,那么我同样敢说她在对萨布里娜这个角色的演绎上,完爆赫本。
抛开演技,我们从整体对新旧版本进行分析比较。
先说说剧本。
其实光在剧本上,新版就完爆老版了。
新版本相比老版本做得最好的地方,就是它能够用一些看似无用实则点睛的铺垫对观众理解、深入剧情作非常有用的补充。比如,通过描写萨布里娜(奥蒙德)在巴黎打拼的艰辛衬托其人生观和审美观的转变,进而为她在兄弟二人间的选择埋下伏笔。在老版本中,除了老伯爵安慰萨布里娜(赫本)的那一段,我们根本不知道萨布里娜在巴黎干了些什么,这让她回归纽约之后的种种表现过于突兀。而在为萨布里娜的最终选择做铺垫时,新版本分别用了故地重游、二人野餐、异域风情晚餐和夜晚漫步(外加一些勾心斗角的商场戏),让剧情显得合情合理,于是最终的结局也就在观众的把握之中。老版本...除了形式上的晚餐和萨布里娜(赫本)在车上唱歌的那一段(那一段的确是美如画,不敢当)...似乎也没有什么了...
再说说人物刻画。
老版本中的萨布里娜不仅形象(这里的形象特指人物性格的表现)过于单薄(其时赫本演技过于稚嫩也是原因之一),而且内心活动的变化更是深不可测(这里是贬义)。比如,我们压根就不知道萨布里娜(赫本)是从什么时候对拉若比大少爷(鲍嘉)产生好感的,直到全剧终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好感是如何转变为爱的。当我们看到鲍嘉那张自从《卡萨布兰卡》之后就没变过的老脸,我们只会在心中爆粗:“卧槽!高冷的女神是怎么看上这个挫脸的?!”(这里没有黑鲍嘉的意思,鲍嘉粉请勿喷)。
而《新龙凤配》里朱丽娅.奥蒙德和哈里森.福特的对手戏则是全剧最闪亮的看点,大少爷和小女仆二人从相知、相识、相约到相爱,其内心活动的丰富表现和恬淡而性感的暧昧气息美如画,进而奠定全剧缓慢的基调,并带动剧情的发展,这恰恰是老版本里最欠缺的(如果你认真观察老版本,你会发现其实在男女主角的对手戏中,感情和气氛的交流是非常少的,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
最后,关于选角。
或许老版本最大的败笔,就在于导演选择了奥黛丽.赫本,然后又将她放在了一个与她的气质完全不搭调的角色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赫本,这部片子只会更烂,而没有最烂,例如,我们就看不到赫本在火车站里那优美动人的身姿了,我们也无法听到伊迪丝·琵雅芙的成名曲《玫瑰人生》了,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赫本的歌声是这么迷人了...可惜,老版本最大的亮点,也就这些了。
而新版本的角色选择,我觉得不仅没有降低角色的格调,而且独具匠心。朱丽娅.奥蒙德作为演技派演员,其风格趋于内敛和低调,恰恰和奥黛丽.赫本光彩照人、清新脱俗的出水芙蓉类型截然相反,但这也是我认为她比赫本更适合萨布里娜这个角色的原因。萨布里娜作为仆人的女儿,本身就属于小家碧玉而非大家闺秀,如让赫本来担任这个角色,其天生白富美的高贵冷艳只会抹杀其他角色的光辉和鲍嘉的演技(事实上的确被抹杀了)。而朱丽娅.奥蒙德和哈里森.福特的组合,我只能说太登对了。成熟稳重事业男和内向闷骚文艺女,有哪种组合会比它更善于互动,更适合这样一部闷骚文艺片呢?
一部片子的好坏是将剧情、演技、角色气质和角色刻画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而绝不是看脸打分。个人认为老版本的《龙凤配》类似于现在流行的偶像电影,明星脸众多但剧情如渣,虽有个别亮点,但一俊难遮百丑,而《新龙凤配》与之相比,更有资格被列入经典爱情电影和男人求爱必修影片之列。


再说一点关于赫本的。
在拍摄这部电影时鲍嘉曾经嘲笑赫本是没有演技的“花瓶”。其实赫本出道时的演技,尤其是在《罗马假日》中的表现,是很不成熟的,但当时她也是以小清新面目出现,所以一鸣惊人。不过作为当年最佳,我觉得赫本名不符实,归属她也只是好莱坞当时人才凋零的偶然,她在《罗马假日》后拍出一系列烂剧,就证明了这一点。而赫本在演技上取得突破并真正实现多元化和丰富化,还是在拍摄《蒂凡尼的早餐》前后的事情。

撰于2014年9月21日

龙凤配Sabrina(1954)

又名:萨比里娜 / Sabrina Fair

上映日期:1954-09-09(伦敦首映) / 1954-10-15(美国)片长:113分钟

主演:亨弗莱·鲍嘉 / 奥黛丽·赫本 / 威廉·霍尔登 / 沃尔特·汉普顿 / 约翰·威廉姆斯 / 玛莎·海尔 / 霍安·沃斯 / 马塞尔·达里奥 / 马塞尔·希莱尔 / 内拉·沃克 / 弗朗西斯·X·布什曼 / 埃伦·科比 / 

导演:比利·怀尔德 / 编剧:比利·怀德 Billy Wilder/萨缪尔·A·泰勒 Samuel A. Taylor/恩斯特·莱赫曼 Ernest Lehman

龙凤配相关影评

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