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给人一种千呼万唤,它出来的感觉......开播当晚,很多人一手捧着饭碗一手拿遥控器急急忙忙地切换频道,过来听到的第一句竟是:黄有胜一家已经在深山里行走了两个多小时,只为寻找石料做石板粑粑......
截止今日,这一季的8集已经全部亮相完毕了。豆瓣即时评分4.2四面楚歌,好像节目组真的是走了几年的山路在做一种莫名的粑粑......熟悉的模式,熟悉的画外音,到底是什么让中国美食一下子从舌尖儿滑到舌苔上去了呢?
<图片1>
01 器!
第一集“器”,那就真的是很气了。老子配你吃的外卖都点好了,结果你就给我看锅碗瓢盆?你对得起气喘吁吁的送餐小哥吗......迷迷糊糊看了大半集,最解馋的竟然是插播凉露酒广告里的火锅......顿时想起那句:别人吃火锅我吃火锅底料。
<图片2>
这院中央的所谓“穿山灶”强势霸屏,好像无数淘宝店铺的客服小妹正朝你挤眉弄眼、抖着手绢嗲声嗲气地问:大爷,祖传铁锅了解一下?
很难想象,说扣碗条子肉,画面里是锅;说高汤海带,画面里是锅;说什么小酥肉,满眼望去还特么的是锅啊!山呼海啸的锅,甩不干净的锅......像锅一样硬的植入广告你怕了没?介绍十碗席,给菜的镜头加在一起不超过十秒钟,这让屏幕前的观众们如何下咽......
节目组表示,如果亲爱的你刚刚打开电视机,不巧错过了上一节的精彩内容,没关系,下一节我们还是继续讲锅呦~真正的一锅未平,一锅又起......竹编蒸笼、章丘铁锅、尚方宝刀、千年古坛......一件一件掏出来秀瞎你的双眼。匠人曰:无此物,烹不得佳肴......我只怕你是对苏泊尔的神秘力量一无所知。
<图片3>
有人说我不审题,这一集的主题是“器”,讲这些有何不妥?喂喂喂,到底是谁不审题,我是有多跟自己过不去,非要找一档美食节目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就好比小学作文题,老师叫你描写父亲,你说我的爸爸是厨师,于是批改完你的作文之后老师学会了怎么做锅包肉。
<图片4>
02 香?
相信很多青年朋友都有过这种体验:午休时在学校食堂或者公司办公室不摆着手机看点儿什么,好像这顿午餐就少了些许味道。不管你追的是美剧、韩剧还是综艺节目,哪怕你边看法式大餐边啃煎饼果子,嘴里的味道也比食物原有的香。
美滋滋,是吗?好的,这一集《舌尖上的中国》就要治一治你们这“毛病”。
看煎饼果子吃煎饼果子什么感觉?刚拿手机订完一份麻辣烫,结果马上演到麻辣烫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厉害了,我的导演,真的。这一次我们不必再幻想松茸是什么味儿,那刚从冰窟窿里捞上来的鱼有多么鲜,这煎饼果子没准儿就在手里攥着呢啊。
这是我看同类节目以来,第一次发觉配音老师很可能是在用花哨却牵强的辞藻夸一坨屎,以至于瞬间对前两季中每看必流口水的美食也绝望地产生了质疑。心态崩了,崩了啊!
<图片5>
相比同期提到的“并不好吃稀豆粉”,“高级罐头石花膏”和“偷工减料水盆肉”,私以为那段对上门女婿的描述真是尬中之最。代克勤家里四代从医,看眼镜度数就很专业的那种,竟然为了让丈母娘答应婚事被逼无奈改学做麻辣烫。鲁迅先生曾说学医已经不足以解救中国人了,可他万万没想到,得学厨。听小伙子回忆刚学切菜时一天打十几次破伤风的悲惨经历,语气中满是“我是谁我在哪儿”的不情不愿。说句实话吧导演,你觉得你跟我说他旁边那口锅里的汤很香,我会不会信啊?
<图片6>
03 宴??
那,如题,这一集“宴”就有些讨厌啦!
首先,大篇幅给到老人家花式秀拳脚,很可惜后期特效不给力,没配上气功波再飘落满地树叶什么的。武侠片式收徒弟,一本正经地讲规矩,好像故意让我有种从《喜宴》到《推手》的跳戏感。
不能忍接下来一段文人宴,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位馅儿大皮儿厚的油腻文人......↓↓↓
<图片7>
刚才还在传统美德忆苦思甜的家常菜那一块,到这儿画风突变,怎么就开始吃《红楼梦》里的茄鲞了?这几位世外高人能有幸聚在一起装b......真是彼此之福啊......
更过分的是再下一段宗族宴,没完没了的长幼等级制度划分,大清亡了没?节目组不好好给菜拍照片,卯着劲儿大肆宣扬礼仪文化,我可能是看了一集假《舌尖》吧。
<图片8>
你当然有权利,甚至是带着任务地批判城市宗族观念普遍淡化,板着脸说什么长幼不可同凳,走路时长者必须走在最前边等等一切本该如此。我倒想说,那些繁文缛节中的大多数已经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啊。更何况,你把价值观强行升华到一档美食节目上,实属莽夫所为。就这一场宴席吃下来,东西好不好吃,坐那儿抱拳拱手累不累,你自己心里没点儿b数吗?
<图片9>
04 养...
这一集蛮好的,至少,我妈愿意看......看完还要从微信里翻出几条很久之前转发给我的养生小常识,努着嘴说:“喏,我说什么来着?”这下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撑腰,我已经开始惴惴不安了。难道日后家里的餐桌上会经常出现枸杞、党参、当归、三七吗......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离家出走了,那可能是因为我妈曾经试图给我拔罐针灸吧。
闲来无事的童鞋,大可以数一数这集提到的“活血”、“润脾”、“滋养”这类词一共重复了多少次,文案老师的词穷已经映射出了内容的乏味。
数完口干舌燥,要不就干了这几杯菊......菊花?
<图片10>
什么,这集你耐着性子也没看完?那好,我们还能做朋友。
你问我为什么对佛系养生如此嗤之以鼻?因为作为食物而言,它们根本就不好吃啊喂!
<图片11>
05 食 o(╥﹏╥)o
这一集告诉我们,有了钱,果然是可以为所欲为。
工程师“半路出家”子承父业,就算连菜单都看不懂也能轻松登上央视美食节目,秒变文化传播者。
网红少妇动情讲述感人至深的抗癌故事之余,不忘炫耀在美国自驾游两个月的土豪生活。
真正资(you)深(qian)的美食家吃大闸蟹,是根本不给客人吃蟹肉的。直接蟹黄熬成油端给你,就怕你扒蟹壳脏了手没法掏手机拍照发朋友圈,也是贴心。
另外,想对摔面小哥说一声谢谢。感谢你告诉我青岛市中心门头房均价;感谢你让我知道平时在外边吃的面卤都是用上个月买的骨头熬成的;感谢你真的没那么刻意的凹造型,我也是真的没注意到你每次把面扔锅里的手法是有多么酷......
<图片12>
以上几位感动中国候选人,让我对做饭这件小事儿有了更深的理解。你现在没有一个好故事,都不敢说自己是厨师,你拿什么跟人家PK?
大概总有那种老实人,看完节目慕名去了你的店,满怀期待地品尝完你做的东西然后发微博破口大骂。可是没关系啊,是他们格调低,诸位能站在这个舞台上就已经足够了,在全国观众面前抹眼泪也算光宗耀祖。既然晚会上歌手可以假唱,为什么厨子不能假炒?
<图片13>
06 酥???
酥不酥?就问你酥不酥?
酥......都给我酥!那么现在可以把架在我脖子上的大刀拿开了吧?
看完这集,似乎导演对于“酥”这个词儿有些误会。如果馒头是酥的,方糕是酥的,包子是酥的,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用“酥”来造句的?早起很酥的我喝了一杯很酥的咖啡坐了一班很酥的地铁去到酥酥的公司开始了一天奇酥无比的工作,看来也是说得通的。
以后遇见像片里这位叫露露的妹子,我们可以张口就来:嗨,你长得好酥哦。
<图片14>
07 生...
很悲壮的一个标题......仿佛看到了导演内心的苦闷,以及每天清晨醒来之后到底是该硬着头皮去现场还是索性跟领导说我特么不干了的挣扎......
开篇的这一桌饭菜实在是不敢再接地气了,这是节目组的工作餐吗?
<图片15>
这一集像是嚼了三四天的口香糖,还是因为讲到朋友的家乡才好奇往下看的。看完之后如果他再发出类似“有空来我家吃饭”的邀请,我准备礼貌地笑笑然后说“太忙了没空”。
二十四节气变迁犹如论文提纲一般空洞而格式化,中间不晓得睡着了多少次,猛一抬头还以为已经切到了农业频道。
感觉以这种不走心的拍法做《舌尖》,下一季不必苦等四年,第四季一定能迅速更新,高产如母猪。
<图片16>
08 合
一周以来,促使我看下去的唯一动力,其实就是想看看它到底会有多烂......
最后一集的取名十分机智,因为不管你内容怎么跑题都可以用“合”这个字来加以解释。就好像做一锅乱炖,不会有人质疑你往里边放的是海参鲍鱼还是昨天的剩菜。
从辣椒讲到腌酸菜,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不喜欢美食的人在讽刺吃货的重口味。想当然地只说食材不谈成品,就好像你举着一根刚割下来的猪大肠让人来吸;只有生拉硬套的人物故事没有令人垂涎的食物诱惑,就好像火锅店门口贴着的不是餐厅宣传画,而是一字排开六七把凳子,正襟危坐着几位一脸社会的江湖大哥,甚至背后还有纹身和刀疤的那种。请问,你敢去这家店吃饭吗?
<图片17>
总结
8集过后我眼前能拼凑起来的画面,大概就是一个个原本想去五星级酒店吃自助餐的客人被同福客栈的老板娘全部擒住捆在凳子上,每天定时来喂萝卜白菜。过一阵子之后,有的人再也不敢说“我想吃自助餐”,经过此处都要绕道而行;有的人习惯了萝卜白菜,表示乱炖其实也没那么糟糕。
各种外行的导演扛着金字招牌培养出了一群犬儒的观众,其他人只许“爱看则看,不爱便滚”?
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品变成了狗尾续貂,管赞助商叫爸爸,把观众当傻子,吊足了胃口最后端上来一碗失败的杂碎面。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人设可以是评委而不是傻子,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期待叉烧饭里加洋葱,别再杂碎面里藏着屎了吧。



注:若本文观点引起某些相关人士感觉不适,那我只好抱歉地对你们说一声:关我屁事,来打我呀?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2018)

又名:舌尖上的中国 叁 / 舌尖上的中国 3 / 舌尖上的中国III / A Bite of China III / 舌尖3

主演:李立宏 / 

导演:刘鸿彦 / 沙洛 / 骆永红 / 黄鹤 / 张木 / 陈硕仪 / 王申 /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