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频出的《舌尖3》,未能延续系列的核心魅力
《舌尖3》的第一集标题是“器”,讲的是刀、锅、灶、瓷器、陶器等与食物相关的器物。
小说《水浒传》第三十八回里,写到宋江与戴宗李逵来到浔阳江边喝酒吃鱼,上菜之时宋江就称赞说:“美食不如美器,虽是个酒肆之中,端的好整齐器皿。”将美食主题衍生至厨房用具和器皿,本身是一个既切题,又有很大发挥空间的切入点。
但整集看下来,观众或许记住了手工制作的章丘铁锅、菜刀、穿山灶、银杏砧板、陶瓷餐具,但却对食物本身印象模糊。“器”这一集花了大量篇幅介绍手工作坊的传承,却对菜品匆忙带过,展示了大半天的铁锅,最终也没有炒出一道让人眼前一亮的菜肴来。
要知道,宋江刚说完“美食不如美器”,接着喝了口鱼汤就把筷子放下了。戴宗问他原因,他说:“便是不才酒后,只爱口鲜鱼汤吃,这个鱼真是不甚好。”结果说到底鱼不新鲜菜不好吃,器物再精美还是白搭。

第一集是《舌尖3》整体问题的折射。“器”已经是《舌尖3》里风评偏好的一集,而在其他集数不同的主题里,导演们试图往纪录片里塞入太多待商榷的观点:反工业化,推崇原始和手工、归隐田园的乡土情结、守旧的传统礼节、食物与中药的结合养生、厨人背后的人文故事等等。
然而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难辨是非的观点要素之下,作为整部纪录片基石的“美食”要素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甚至出现诸多错误,对于一部以美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而言,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抛开剪辑、摄影、配乐等技术层面,这个缺陷或许是《舌尖3》众多缺点的根源。关于美食本身的素材不够扎实出现种种谬误,导致其他本就存疑的价值观延伸都变成了喧宾夺主。“西安回坊出现在唐朝”的历史常识错误、将汁液含微毒的中药当食物使用、将大口黑鲈当成花鲈,甚至还出现了片中人物号称“为爱放下手术刀”被扒出实为强奸入狱……种种不足,实在不应该出现在《舌尖上的中国》这种制作等级的纪录片里。
“冒险创新”还是“赶工失误”?重在真实的纪录片需要更多耐心
《舌尖上的中国》官方微博转发文章称,即使冒险也要创新:“就算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将纪录片口碑崩盘的原因归于“节目创新”造成的观众不适应,这样的理由无法解释《舌尖3》对于饮食本身的不专业造成的一些谬误。
前两季的总导演陈晓卿在朋友圈回应关于《舌尖3》的问题时写道:“从专业制作的角度讲,这么短的周期,执行力和完成度都是令人满意的,换我,我做不到,这是真心话。”除了给处于风口浪尖的《舌尖3》团队支持之外,也直指“制作周期短工期太赶”的问题。
对“原始”“自然”“田园”“手工”等概念的推崇,并非是《舌尖3》独有的风格,从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开始,这种价值导向就存在于整个《舌尖》系列之中。这代表了制作团队的文化取向,并不能单纯以此作为批评《舌尖3》的理由。
但在前作特别是第一季中,制作团队是真正走进山野之中寻找出了真实生态和质朴食材,这些新奇诱人的食物构成了美食纪录片的根本吸引力,在此基础上,《舌尖1》从那些最普通的日常里展现出了“人与食物”之间的文化纽带。
《舌尖》系列虽说都在讲回归田园,向往传统,但实际效果却大不一样。我们记得清早进山采集松茸的一家子,记得查干湖冰面上花白胡子的石把头,记得爬上几十米高树的采蜂少年,但看到《舌尖3》里的种种打着传统旗号的“农家乐”,作为纪录片孰高孰低一眼便知。
《舌尖3》里评价最好的是第六集“酥”。93岁的点心泰斗陈勋说出了真谛:“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并举,南北结合,既有传统,又有创新。”这位老人家的话,或许是整部《舌尖3》里最大的亮点。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2018)

又名:舌尖上的中国 叁 / 舌尖上的中国 3 / 舌尖上的中国III / A Bite of China III / 舌尖3

主演:李立宏 Lihong Li

导演:刘鸿彦 Hongyan Liu/沙洛 Luo Sha/骆永红 Yonghong Luo/黄鹤 He Huang/张木 Mu Zhang/陈硕仪 Shuoyi Chen/王申 Shen Wang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