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来,桌面上的电影日历告诉我,今天是《廊桥遗梦》上映25周年纪念日。恰好时值前天东木老爷子九十大寿,便在晚饭后挑了一段时间观看了这部作品。虽然电影并没有让我“一见钟情”,但仍有许多情节让我心生感触,正好许久没动笔码字,于是打算顺手写一篇影评。
无论是从译名还是国内的知名度来看,《廊桥遗梦》都能称得上是一部“经典”。然而,它同时也是诸多电影中评价最两极分化的作品之一:喜欢的人认为它触动人心,直面现实;厌恶的人认为它三观扭曲,美化出轨。然而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必然有其原因,我个人认为,在朴实平淡的情节之外,《廊桥遗梦》之所以还被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对那个年代的社会伦理起到了强烈的冲击,而且它的情节蕴含着婚姻与爱情的本质,直击心灵,让观众产生了共鸣。
社会伦理
《廊桥遗梦》的内容,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丈夫孩子出门、自己独自居家的小镇家庭主妇Francesca遇上了恰逢此地拍摄的浪迹天涯的摄影师Robert,两人偶遇后心生情愫,缠绵几天过后各自作出了选择,Robert离开,Francesca留在家与家人继续生活。
这部电影最为批评者诟病的就是它所展现出来的出轨情节,也就是家庭伦理原则问题。在讨论这点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个事实:所谓的社会伦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直在变的。电影拍摄的九十年代,当时的美国人尤其是相对传统的农村,将任何婚外情视为不可饶恕的行为,凡有此类行为者必将遭到周围所有人的鄙夷与孤立,这一点通过电影中的一位经历婚外情的女士在镇上的冷遇也有体现。
事实上,婚姻关系中的伦理几经变迁:四十年代的《魂断蓝桥》中,费雯丽苦苦守候着战场中杳无音讯的未婚夫归来,却因为无法忍受自己在等待中为了生存的被迫失身,主动选择葬身车轮之下;而《廊桥遗梦》几十年后的当下,社会提倡自由恋爱,出轨似乎再也不是一件需要多少成本的事。
片中关于爱情抉择的两难境地自然而然地让我想到了《午夜巴塞罗那》。作为伍迪•艾伦的影迷,我认为Woody的电影还是更多地局限于大都市里的知识分子阶层,这样的群体相对比较开放,出轨并不算什么稀罕事;而《廊桥遗梦》发生在乡村,男女两位主人公的身份与阶层也大相径庭,这样的设定显然更具有普适性,因此也更具影响力。
因此,《廊桥遗梦》的情节,对于当时乃至现在的社会伦理似乎都是一种背弃,不过我认为它未必算是罪恶的:就和《甜蜜蜜》一样,电影虽然有着出轨情节,但并没有任何宣扬这种行为的意思,而是通过事实冷静地对这样的境况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这样的探讨,我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理想与现实
要讨论这部电影的主题,肯定绕不开Francesca最终的那个决定。是什么让她选择忍痛割爱,放弃与“一生挚爱”浪迹天涯,而选择留下来继续与丈夫过那几十年一日、平淡如水的生活?原因肯定是多样的,但稍微思考一下,其实每一层都可以娓娓道来。
首先是责任的问题。选择抛家弃子与新欢逃走,当然能满足Francesca的情感需求,可是作为一个已婚女人,她要考虑自己对丈夫与家庭的责任,就像她自己说的,“我16岁的女儿正在谈恋爱,正在努力地学会怎样成为一个人,如果我就这么走了,我怎么能让她以这样的母亲为榜样?”选择踏入婚姻殿堂,除了是两个人爱情的象征,同时也意味着一种责任:它意味着要对伴侣负责,对儿女负责,对家庭负责。诚然,婚姻之下的人依然有选择是否维系的权利,但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下,如果两人因为各种原因不合适,当然是可以选择分开,但至少不是以电影里他们所设想的方式——因为一夜风流而私奔,这样的行为被唾弃是毫不为过的,所以Francesca也同样考虑到了这一点——如果她就这么走了,丈夫和儿女必然将在小镇人民的流言蜚语中度过余生。
除了责任之外,我有必要推翻我上一段第一句提出的观点——如果两人就此私奔,他们的情感需求真的会被满足吗?这样的爱情前景看似美满,但实际根本经不起推敲:两人在最初互相吸引是因为各自的直觉与最直接的欲望,但他们并没有确定自己就是最合适的那一对,相反,他们很大可能因为彼此的不同而逐渐产生各种矛盾,乃至最后不欢而散。
这就是婚姻与爱情最大的不同:爱情本质上是情欲的产物,爱情中的两人可以选择任性一些,但若上升到婚姻,就必须多一份包容。谈到这一点,正好有一个特别打动我的情节:在那场著名的雨中戏后,丈夫明显察觉到了些什么,我们从他的角度来考虑的话,这样的事实对他而言可能也是难以接受的,然而他并没有追问,而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度过了几十年,甚至到了最后临终前,他还在和Francesca说:“我知道你有很多梦想,可是我没能满足你,对不起。”听到这句话的Francesca眼泪夺眶而出。即使彼此都对当下的境况有着残念,但他们为了彼此和家庭隐忍,并努力学着爱对方,到了最后,他们发现自己就是彼此深爱的那个人,这一幕,正是属于“婚姻”这个词最美好的瞬间啊。
影片本身
我一直觉得这种发生在狭小时间与空间内的话痨片往往对演员和导演是一种考验,因为它们并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只能靠细节打动观众,这样的局势对演员的演技与导演的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廊桥遗梦》没有我最喜欢的“爱在三部曲”出色,但东木老爷子的出品必然是不会差的,这里就随便挑一幕来讲讲。
电影来到那场著名的雨中戏,Robert和Francesca隔着车窗相望的那一幕。首先,Francesca坐在车内,此时镜头给到正面被雨水遮挡的车窗,她的面容看起来非常模糊,而声音却是在车内录制的,因此观众听到的视角是车外朦胧的雨声。随后Robert下车在雨中,两人相对凝视,镜头逐渐摆到侧窗,这里的雨点没有那么密集,Francesca的面容也更加清晰,似乎在看到Robert后,她的生命又重新燃起了光芒。随后丈夫从超市买东西归来,猛地打开车门,这时的背景音突然切换到了窗外的瓢泼大雨声,两人的对视被突然打断,美好的那一刻就此终止。这段有着对心景结合的调度,实在精彩。
不过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结尾儿女各自的反应。两人对各自伴侣的回心转意,相当于给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配上了一个说教式的结尾,有些遗憾,可能这也是影片对当时的社会伦理大局势做了妥协的一个表现吧。
这部电影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拍摄可谓相当大胆。作为观众,我们除了对影片本身产生共鸣以及给出自己的态度外,也可以仔细想想作者的意图和他提出的问题,毕竟婚恋无论放在哪个年代,都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

又名:麦迪逊之桥(港/台)

上映日期:1995-06-02(美国)片长:135分钟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安妮·科利 / 维克多·斯勒扎克 / 吉姆·海尼 / 莎拉·凯瑟琳·施密特 / 克里斯托·弗克朗 / 菲利斯·里昂斯 / 戴布拉·莫克 /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编剧:理查德·拉·格拉文斯 Richard LaGravenese/罗伯特·杰姆斯·沃勒 Robert James Waller

廊桥遗梦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