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床上的女人静静地看着躺在一旁的男人。

面色平静,身无挂彩。

但不到半分钟,她赫然起身,跑去另一个房间麻利地抱起女儿,装了几件衣服,塞进车里,启动。

男人追出来,女人看也不看他,倒车,回正,出发!

一场逃离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开始!


车子驶向了黑暗的马路,车后座是天真的宝宝,而掌握着方向盘的是漫无目的母亲。

从女人第一次停车加油开始,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钱变少的声音和画面。

焦虑感步步逼近

但是,从不断的闪回剧情中,我们了解到女人跑出来是因为男人发脾气,在家摔东西。但是——并没有真的打她。

这个时候,其实我心理有一个想法:不至于不至于。

吵架摔东西这事有几个人没干过呢?不足以让她半夜抱着孩子跑出来吧。

而后的剧情似乎更加让人确定女主有点冲动了。

女人来到救助站,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她可以去家暴救助站暂住。

女人:我不想去。
社工:为什么?
女人:我想把位置留给真正被家暴的人。
社工:什么是真正被家暴的人?
女人:他没有打我。
社工:情感虐待也是家暴。
女人:(摊手)

看到这时,我忽然明白点导演的用意。

他故意设计这个“不够极端”的开始。他故意不用“一个头破血流、涕泪横飞的女人穿着睡衣抱着孩子惊恐地跑进救助站”这么“重口味”的开始。

他故意通过社工的态度和女主的自述来说明——我知道你是这么想的,事情不够严重,对不对?

你看,女主也是这么想的,她也认为自己并不是“真正被家暴”的人。

然后,导演再用10集的篇幅来潜移默化观众,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跟他站到一边。

说实话,这个开场是有格局的,让我印像很深刻。

因为,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所经受的痛苦并不是那么显而异见的极端,而是

“跟别人比好像也没那么惨,但我即便这样开导自己仍然觉得不舒服,不对劲。”

整个剧里,女主没有抱着孩子崩溃大哭过(说实话我真的很讨厌这种桥段)。她离开家的那一刻,虽然迷茫,但是坚定。

她只是在疲于奔命地解决各种问题,住宿问题、工作问题、孩子入托问题。

虽然政府救助的繁文缛节很多,但总指向了一条生路。

而女主就必须拿出全部的耐心来从一团乱糟糟的毛线球中捋出一条解决路径。(国产剧演到这里就该崩溃大哭了)

在女主狼狈逃离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对她伸出过援手。比如完美的备胎男,比如看起来和善亲爸一家,但女主总是拒绝这种帮助。虽然都有原因,但跟女主的困境比起来,她似乎应该接受这些帮助。

接受帮助,立马上岸。

直到看到最后,我才意识到女主这种坚持的意义。

她其实从一开始就不是在求救,她只是要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别人给不了她的,尽管自己的需求和别人的赠予看起来有些相似——“一处温暖的住所,有一辆车,和女儿在一起”。

很多剧里都会设定主角“被迫”怎样怎样,极端情况下让主角没有选择。但这部剧里不一样,情况一直不太极端,也有选择,但正是因为这种“主动选择”,让女主可以随时主动选择结束困境。回到男人身边,去新的男人身边,回到爸爸身边。

如果选择要男人庇护,就必须要活得顺他心意。

剧里三个男性主角,前夫,备胎,父亲。他们都不是人渣,但那种自私的基因简直是先祖传下来的共性。

看起来是女人需要男人照顾,但其实是男人需要通过照顾女人来感受自己的“伟大”“权力”“掌控”。

可能每一个男人都想当国王,于是只能制造无数个家庭来让他们当“小国王”,简直没有比家庭更完美的国家了,论财富,他第一。论武力值,他第一。而且,这个小国家GDP如果低了,责任还可以推给臣民:都是因为我要养你们!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无能的男人,越是愤怒!家暴指数越高。

我看完这部剧,真心想说:女人一定要有自信——你放心,你离开他你死不了,但他就不知道应该怎么活。

其实我不愿意把这部剧的视角锁定在“女性”这个层面,我觉得这就是讲一个人,一个人如何为自己和自己爱的孩子创造新生活。

因为这部剧让我想起《当幸福来敲门》,威尔史密斯带儿子住公厕,不惨吗?

我还想起了李连杰的《洪熙官》,带着儿子饭都吃不饱,不惨吗?

但凡是要体现主角惨,只要携带一个3-6岁的拖油瓶,主角惨的指数立马飙升几十个度,真是永不过时的经典搭配单品。

我有个女儿,有一天,我老公忽然说,我不希望她太强势。

我立马就:what fu*k了?

强势是指什么?

据理力争,很多事不跟他商量,独立自主,这都是强势。(嗯,那就是指我!)

可是我不想跟我女儿灌输,她是女孩,就应该要怎样怎样。

她就是一个人类,一个人类就应该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和责任。


女佣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