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梦游》,一身冷汗。因为之前看了别人的评论,对这个片子还是有期待的。直到看到了片子本身,才知道,仅靠批评家传达来的关键词是很容易误读的。
看看这些词都是什么:艺术家、本我、迷狂、颓废、生殖器裸露、生活状态、李娃克、老丁、魔头贝贝、纪录片……
仅凭这些关键词,我会把毫不犹豫把这张碟子买下来。在我大脑里已经完成了对它的建构,它自己不是独立的文本,诚如崔老师所说,它有一个更广阔的语境。如果不了解这个语境的人,会对这个片子误读。
可是对这个语境太憧憬的人,同样也会误读。
比如,我会试图在这个片子里寻找“80年代艺术精神”。
说来像我这样一个出生在80年代的四十五度逆流青年没有资格谈及那遥远的年代。也正因如此,我才在自己的想象里不断构建关于它的一切。对于我们这些只能在网络上“勾搭成奸”的论坛党来说,那是太美好的事情,地下文艺沙龙、诗歌朗诵、先锋小说、摇滚乐、美术馆的枪声…..
或许在我的铭印期的错觉里,这才是“艺术”这个词的视觉传达。
当然这样的关键词我还能列出更多:北漂、画家村、饥饿、性、喝大、自杀、方便面……
这一组词构成了我对“北京”全部的梦。晚安,北京,所有赤贫的艺术家们。
曾经在书店,翻肖全的照片,和朋友一起猜那一张张脸。曾经把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看过无数遍,在十几岁的我看来,那简直是文艺女青年最美好的写照。林白自己也说过吧,最好的年头。
毕斯肯德的《低俗小说》里描述独立电影影人对好莱坞小子的感觉很能说明我对80年代的感觉:
“他们都缺乏1970年代电影小子那代人的凝聚力,许多后出的独立电影导演都很怀念他们想象中的电影小子们的那种团队意识和命运宠儿的感觉。”
“那感觉彷佛他们都是某个历史时刻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在我看来,那一代的艺术家是一个群体,是轰轰烈烈的艺术运动的缔造和完成者。所以我猜想这个片子至少要传达:感伤与怀旧。
但片子着实吓了人一跳。说来展示生殖器展示裸体,是法国新浪潮那一代都用烂的事——所有的先锋必然在性上做文章,说到底上帝的智慧果也只给了人类这么一件害羞的事情——但跟青年人谈性,永远都是时髦的事情。让我震惊的是片中落寞的中年男人拿身体自渎来当作艺术。我固执的认为在所有的艺术中,行为艺术是下下。如果你画不了画、作不了曲、写不了诗歌小说、拍不了电影,实在什么都创造不了的时候,别忘了你还有个肉体。这是吃最后老本儿的事情,抱歉我一直这么认为。裸体艺术在那个遥远的80年代已经被人做过来,20年后原来还有人在执着。
唯一不同的是,20年前这帮人是精英,20年后他们老了,猥琐了。
看了这个片子,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千万别去搞艺术。太惨太荒唐。说来我的同学会拿法斯宾德在《德国之秋》里那段纪录片来反驳我。说来很像,裸体、私生活、谈论艺术……当时她们就说看了之后对艺术很反感。说来奇怪,我倒是因为那个片子对法斯宾德产生了无限的爱意。我觉得《梦游》之所以让我觉得害怕,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批人是艺术界被淘汰的那帮边缘人。
他们离主流艺术界已经很远了,偏偏又不是真正地下的那一批,靠着从前的名声,来消耗今天的岁月。
不知道他们是离生活太远了,还是说离生活太近。他们根本无力去生活,一路逃避着,却被生活损得体无完肤片子里李克娃说:凡高哥哥死了,他是渴望生活,而我已经有生活了。
这句台词太有意思。
片子里光太暗,几乎很难分辨每个人的脸,让他们就这样成为了一个群像。一群张扬个性最后被“艺术”概念化脸谱化的群像。
魔头贝贝在镜头前念动自己的诗:假戏真做,一晃十年。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想走人。
可是我转身出去后,该走向哪条路。
如果一个人想搞艺术,让他去看《梦游》,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想阻止一个人搞艺术,送他去看《梦游》,因为那里是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