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子复仇记的故事,是个很经典的西方故事模板。这个模板中有两个要素,也是两个常见的西方戏剧底层逻辑。

第一个是血统,在西方各类故事中,主角必然是携带着某种血统。这可能是原罪这一概念的正面变体,基督语境中,人自出生就有着原罪,那自然有人自出生就是gifted。即使是草根的生活经历依旧掩盖不了他们血统中与众不同的力量;例如亚瑟王或者狮子王。血统对主角力量来源的解释有着极高的优先级,就是龙生龙罢了。有合理性,又导致传统欧洲传统文学中少有草根英雄,击杀歌利亚的大卫算一个。血统作为底层逻辑衍生出了各种变体,如种族主义,以及此片中一直在强调的命运「Fate」概念。血统代表着某种人主观无法克服的必然性,命运也代表着某种人主观无法克服的必然性。

现实中,我们自然会偏向于否认这种不清晰的神秘主义统筹,我们相信人的一生是由人的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做的选择所组成,两个因素相互影响。这也是影片主线剧情模糊的地方,剧情的推进有着很多偶然性。第一处,叔叔为什么杀死父亲;片中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妈妈与叔叔之间的关系,但这又与一开始铺垫叔叔是The brutal有些冲突,所以叔叔其实是个大义灭亲的纯爱战士?不过也确实在电影中看不出叔叔如何在蛮荒的时代突出brutal。第二处,男主发现叔叔在冰岛然后影片正式进入复仇之旅;在古代通讯以及交通不发达的社会环境,且是多语言的欧洲,男主有很大概率再也没有叔叔的消息。第三处,遇到老婆;如果主线是复仇,那女主便是最大的变数。在最后一章,男主是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但他毅然决然地跳下那艘船时,他对信仰的执念使其放弃了现实中的幸福。所以Fate到底是什么,是种种偶然糅杂而成的马后炮吗

第二个因素便是复仇,Vengeance。一个伸张正义的英雄团体可以叫「复仇者联盟」,最受欢迎的现代英雄人物蝙蝠侠的诞生动机也是Vengeance。没有仇恨的人物似乎成为不了英雄,那么英雄所象征的到底是什么。是人与客体的冲突与对立吗,还是电影中试图表达的,源自内在的对Valhalla的无限渴望?是内在信仰通过克服困境的过程进行的外化,还是试图用一种信仰包装人类生存冲突所展现的自然对立,取决于观众自身的价值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我个人所了解的,大部分西方传统文化因素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根源,对复仇故事描述灵感可能最早来源于旧约出埃及记中所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从戏剧角度来讲,复仇的故事基调从一开始就能给剧作本身埋下人物对立的关系,为高潮部分的冲突进行天然的铺垫,很方便

影片本身,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维京人对基督信仰朴实的描述:Their God is a corpse on the cross;就好像老父亲对走在路上的鬼佬天然的嗤之以鼻。其它元素诸如命运,梦境的预示,使得整部电影一直透露着cult movie的基调,信仰是升华这部电影的线索还是表达了某种陷入执著的疯狂,因人而异

男主:展现肉体是最大的看点了;表演挺好,因为这个角色本身就透露着一种野兽般的单纯,亲密戏份中的局促也符合人物性格。

女主:感谢Anya长得好看让我们欣赏,但是她的角色本身存不存于电影中好像没有区别。

父亲:好像是月光骑士里的反派(懒得去看演员表),这个角色理应至少有木法沙被刻画的程度,可惜没有,死得草率,对儿子的性格塑造只是一个埋入复仇的誓言,反而像是对儿子生活的诅咒。

母亲:本片表演方面之最,也提供了本片唯一一个称得上戏剧转折的情节;在恶心儿子方面还是有一手的

叔叔:背景板一样的人物,影片刻画他的时间也不够多。也导致随着影片的推进,以及男主妈的自白,影片的核心冲突反而被一步步减弱,男主对复仇的执行到底反而让人失去了代入感。

总结就是,如果能摘掉女主这个角色,把时间花在对父亲与叔叔性格的刻画,对父叔关系的着墨,以及父子关系的着墨,影片的代入感会有很大的提升。甚至当母亲跳反的时候,男主内心的冲突会体现得感觉淋漓尽致,把那种现实与预期的巨大冲突转化为对信仰的无限执著。


北欧人相关影评

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