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背景被设定在了一战后的英国,当时的英国社会正饱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痛苦冲击。这一点上与遭受越战摧残的美国社会,如出一辙。在遭受到国内外多重打击的后,美国白人精英社会,正需要一些能够提升自己自信心和回复光辉形象的办法。
所以他们选择了运动,特别是奥林匹克这个象征着和平的运动会。男主角哈罗德,是个犹太裔剑桥大学生。不仅多才多艺,还不断地希望能够突破自我。这虽然让他极具攻击性,但也使得他得到了美丽的女歌手的垂青。另外一个男主是苏格兰人艾力,他是一个为了上帝奔跑的白人男性。作为一位虔诚的清教徒,信仰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和动力。让他能够不断的超越自己,挑战新的高峰。
老实说这部《烈火战车》,并没有让人觉得有多少出彩之处,但他通过描绘虔诚的艾力和有犹太裔哈罗德,强烈的表达出了,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优越性。同时电影也无时无刻的表现出,作为天选之人的白人,是能够得到上帝的庇护。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无论从取材和人设,设置于上映的时间上,都非常的讨巧。这也是为何他毫无争议的,拿下了1982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首先是题材,1980年正好是奥运年。由于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大量西方国家抵制了这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召开的运动会。美欧各国怀揣着奥运梦想的运动员,虽然对这一国家行为进行了一定的抗争,但最终还是屈服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压迫之下。特别是美国,连运动员以私人身份参加,都是不允许的。这导致了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后,美国政府希望藉此奖项,表达对于这些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一些补偿。并且宣传和弘扬一下,运动员们的社会地位。
其次是人设,在电影背景时间的1920年代左右,欧洲各国逐步加紧了反犹大业。虽然天主教存在多少年,欧洲就迫害了多少年的犹太人。所以影片中的哈罗德为了证明,犹太人并不是略等民族,不仅挑战并打破了剑桥大学尘封700年的跑步记录,还一举拿下了奥运会男子100米冠军。这种对于受压迫的,少数族裔的正面描写。相信在当时美国国内,对受到歧视和压迫的少数族裔,起到了打气和鼓舞的作用。而且哈罗德这样,堂堂正正的在规则之下取得胜利,也为避免其国内越演越烈的民族冲突,起到了正面引导的作用。
另外一名主角艾力,是一位出生在中国的苏格兰牧师,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李爱锐。这位虔诚的传教士,最终惨死于日本集中营,年仅43岁,实在令人唏嘘不已。不过他的人生,可以称得上短暂而辉煌。不仅成为了中国政府认可的革命烈士,还在1924年打破了男子400米的奥运会记录。电影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正面描写,其实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希望利用他虽然是清教徒,但并没有歧视犹太人哈德罗这样的设定。来引导当时已经有些失控的,信仰歧视和冲突。另外一方面,则是希望利用他,曾经在中国作为一个传教士的经历,来呼吁更多的欧美进步人士,到红色的中国去,并把西方先进的文明和思想,带到这个看上去“落后和封闭”的国度去。
在1978年美国正式承认一个中国,并在1979年建立起了外交关系。这部影片中,多次提及主角艾力,想要跟随妹妹,到中国去传播主的荣光。这其实可以理解为,欧美电影人的善意,希望能够帮助中国走出经济困境。从1899年开始,美国就将中国大陆视为西太平洋,最具战略意义的国家和地区。所以这部电影,也在向欧美国家的受众,改善一下已被妖魔化多时的中国形象。
最后是白人自信的恢复,这其实是从《洛奇》一脉相承下来的宣传手段。一方面是为了恢复由于越南战争的失败,导致的美国国民不自信。另外一方面是应对物质文明空前发达后,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在美国政府主导下,希望大家用健身和运动,来强健体魄,也让大家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同时期的《第一滴血》《终结者》《夺宝奇兵》《星球大战》《虎胆龙威》,无不培养了一大批白人硬汉形象,这也让健身和运动越来越为白人精英所接受。这不仅帮助了美国精英社会,逐步摆脱了越南战争带来的梦魇。也让他们恢复自信,并最终熬过了苏联解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运动电影的宣传,在中国依旧还在于起步阶段。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入,这种提升民族自尊心,提振民族自信心的电影。需要不断地涌现出来,这样才能扭转对于白人的自卑心理。希望我朝电影人,能够好好的把握时机,打磨出几部适合的电影来。

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1981)

又名:火战车 / 火的战车 / 火之战车

上映日期:1981-03-30(英国) / 1981-06-04(荷兰)片长:124分钟

主演:本·克劳斯 Ben Cross/奈杰尔·哈弗斯 Nigel Havers/Nicholas Farrell/伊安·霍姆 Ian Holm/伊安·查里森 Ian Charleson/约翰·吉尔古德 John Gielgud/林赛·安德森 Lindsay Anderson

导演:休·赫德森 Hugh Hudson编剧:Colin Welland

烈火战车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