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做这个分析,也正是因为片中涉及很多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深处的东西,感觉对于每个人物,都只能尝试性地去理解,并不敢说完全是“懂得”的,所以在琢磨中,才想到要写这样一个东西吧。

真柴(堺雅人)
真柴是陆军参谋,属于军队里的“知识分子”,所以跟其他许多军人不同,他对战争是有自己的认识的,这也是他被抽调担任这个任务的负责人的原因。但这部片中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身上体现出的军人的特质。
当然以下分析不一定正确,但从我的角度,我是这样“琢磨”的。
作为军人,首先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所以在接到杀死女学生的最后命令时,他完全没有关于“抗命”的想法,为了保住女学生,他的惟一想法就是找到相关负责人,获取关于放弃命令的指示。
尤其是跟望月曹长一起赶到指挥部时,里面已经乱成一片,很多军人开始造反,准备实施焦土战略,这时候真柴跟望月曹长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那些军人得逞,所有的人都将战死,但如果明天战争结束,那些学生就得死,“我现在或许把不能相比的东西放在心里衡量”。说实在的看到这里我点了暂停,晕了很久。按我们(中国)的想法,应该是指挥部都乱成这样,还管什么命令不命令,既然没有人可以下命令,那我回去放了女学生不就结了。但是在望月曹长表示希望他考虑两全的结局的时候,真柴的举动是,赶到陆军大臣官邸,找到正在切腹的阿南惟几,从阿南那里获得了放弃命令的最后指示。
这一细节,如果我没有体贴错的的话,感觉是日本军人的思维方式的一次典型体现。
另一个地方是真柴的最后一次露面。什么都不顾地跑到关押梅津美治郎的医院,见了梅津最后一面,两人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交谈,而梅津从枕头下抽出自己写的诗句“幽窗无历日”递给真柴,随即被在美军中服役的五十岚制止,并将真柴带出了病房。出了病房之后的真柴,感谢了让他见到梅津最后一面的五十岚,随即哼唱着那首《比岛决战之歌》,脚步轻快地走出医院。
我的琢磨是这样的,真柴之前见到望月的时候说的话是,梅津美治郎已经是当时下命令人中,活着的最后一个了,而且癌症晚期也将去世。如果梅津去世,关于这笔财产,他就真的不知道“何以自处”了。而见了美治郎一面,他得到了美治郎给他的最后指示,“幽窗无历日”,也即让他永远地保守这个秘密。虽然其实不见美治郎也一定是采取这样的方式,但是见了美治郎一面,得到了来自上峰的最后指示,可能,“这种忍耐有了名分”,不知道能否作这样的理解。真柴之前的彷徨,是“失去了命令的军人”的彷徨吧。
所以,虽然真柴是文化水平较高,对战争有自己的思考,也反对愚昧抗战(原文似乎就是抗战,这里指本土作战吧)的知识分子,但同时,从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一个典型的“帝国军人”,尤其跟大藏省秀才小泉相比,甚至可以说,他身上有更多的帝国军人的“落后的成分”,而跟行伍出身的望月曹长相比,他身上又有太多软弱和犹豫不决的成分。真柴是行动的负责人也是小说(应该是吧?)/电影的主角,而特意处理成这样的形式,觉得真的做得很棒。饰演这样的“有弱点的人物”,也是雅人的拿手好戏啊……
还有另两个地方,一是接到杀死女学生的命令之后,真柴虽然极为痛苦,但他单独做出的决定是执行命令,并和女学生一起死去,小泉持坚决反对态度(“为什么死就算是承担责任了呢?”)并分析了这笔财产的重要性,告诉他要为了这笔财产活下去(理解没有错吧?),真柴才改变了态度(如上述,去跟上级沟通希望能改变命令)。
另一个是上述的两人对话中,提到财产重见天日,国家获得重生时,真柴提到了“神风降临”,真是个典型的帝国军人呢。
上述是佐证,嗯。真的,嗯,很棒……

小泉(福士诚治)
小泉是大藏省的秀才,与军中文官真柴相比,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应该算是国之精英,“高级知识分子”。他是直接从大藏省被要过来的,而且还是留职外借(梅津的台词),因此,虽然故事开始他就穿着军装,但他身上,几乎没有军人的习气,而更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的习气。
对于大势的认识,应该说,他是最清醒的一个。真柴更多是作为军人在服从命令(在认同命令的“方向”的情况下),而他更能明白命令的内在涵义。或者说,在所有人中,只有他最明白这笔财产的在今后的用途和意义。
这到这里,忽然想到,如果仅仅是转移和隐藏财产的话,根本不需要“预算高手”小泉的吧,这个任务本身,一个真柴两个望月足矣。总部特意将小泉安置在三人组之内,其实已经预见到以后指挥部不再存在,财产只能靠他们三人来守护的情况了吧。从这个角度来看,小泉坚决反对真柴去死,是因为他最明白这个三人组的使命是什么。
对待战争,他是站在的纯粹的高级知识分子的立场的,“完全旁观”,可能可以这样形容吧。他没有真柴和望月对于军队的牵绊,他是站在国家,或者说战后国家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件事的,同时从经济的角度思考和执行自己的任务。
比岛决战之歌的细节是片中使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真柴的最后一次出场,哼着比岛决战之歌离开,接下来的小泉最后一次出场,在麦克阿瑟面前直接抨击了比岛决战之歌,这是非常出彩的细节。
小泉是一个精神独立的“知识分子”。

望月(中村狮童)
望月曹长我相对来说理解得不那么深入(只是觉得中村狮童的气质演这个角色绝佳)。
对于望月曹长,我的理解是,他代表的是战争中有自己主见的普通士兵。
他有这样的台词,“对我们士兵来说,理由是什么都无所谓,只要知道自己不是白白去死,死得有大义名分,就能甘愿赴死。”同时,从中国战场归来的他对于顽固军人的焦土抗战有着强烈的愤慨,认为把妇女孩子都赶上战场并且取他们性命,已经不是战争了。同时,他不愿意去听终战诏书的广播,并且由于是小作坊的第七子,对于战争之后的归宿感到很迷茫。
我不能很深入地理解,但是我想,比及真柴和小泉,他的想法没有那么多纷繁芜杂的层次,他就是遵从着“大义名分”的普通的士兵或者说“武士”。
野口自杀的时候,他阻止了小泉的拦阻,这也许也是“大义名分”精神的一种体现。
战后他成为实业家,并在死后捐出了大部分财产,也是“大义名分”一以贯之的一种结果吧。战争之中,我想他是一个好“武士”,战争失败,由于从这次任务中悟到了新的“大义”,那么终其一生,他为了战后的大义活下去。
对于望月曹长,我只理解(或者说揣度)到这么多。他的形象是一个“武士”,我想。(而武士必会对不符合武士道精神的事情感到愤慨。)

值得一提的一个细节是,野口先生自杀的时候,真柴、小泉和望月同时站在洞前,真柴本来想敬军礼,手举到额边,变为摘下军帽,成为了深深的鞠躬礼,还未从杀人中回过神来的小泉仰头望天,望月则敬了一个军礼,也是做得非常之好的细节。

野口(中山裕介)
首先要赞一下欧姆欧姆桑的野口老师,真的特别有当时的进步教师的那种感觉。
而由于并不了解任务的真相,野口和其他三个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因此并不具有三人组那方面的层次。他的视角里主要是他和他的女学生们吧。
他对战争是有看法的,但为了保护学生,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表明她们的忠心,这是很自然的做法。他提到不必妖魔化英美,提到文化的互相交流和理解,以及其媒介是小说和艺术,都是我非常熟悉和认同的看法。在三个知识分子中,他的形象是我最熟悉的吧,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他的自杀,在我看出他有这打算的时候,就想,不是为的绝望,这样的先生不会因为“绝望”这样的事情自杀。所以他就提到了,他要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守护学生。我明白这个理由。(512地震的时候,一个中学校长的夫人(也是教师)在地震中遇难,校长后来给她烧纸的时候说到,在那边带好学生。)
野口老师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从见识和爱,都是“先生”。
只是,其实他并没有能够真正的将自己的见解传递给女学生,也许他能够做的,只是极为有限地发表一些议论,以及辅导久枝这样“上道”的女生阅读和写作。松本对于战争的见解,即使不是受他的影响,也一定是——在思想上——受到了他的“保护”。但是,女学生们还是唱着比岛决战之歌,在终战诏书的广播中,还是哭泣和跪地(当然,对于战败,即使是单纯的伤心也是正常的,但我总感觉没有那么简单),他并没有能力改变什么。
多么熟悉啊,这种感觉。写到这里的时候想到,为什么感到熟悉,在永昌中学支教的半年中,和我即将进入的高校教师的位置上,我一直面对的,不正是这种感觉么。
我也不会辜负久枝和松本。

值得一提的是,多个场景是由真柴、小泉、野口三个知识分子构成的,其实立场相似的三人之间微妙的隔阂和错合,是片中做得非常精彩的地方。

女学生
20个女中学生,可能是这个片子里我理解起来最为有限,揣度成分也最多的部分。
某种意义,片子玩了一个叙诡。镜头是跟踪在作为主演的真柴身上的,而真柴根本就没有进到洞中去。观众的视野也和真柴一样停留在了洞外,没有看到洞中女学生的真实状况。
我不知道从日本文化的角度(这个片自始至终,都是特别内层的日本(文化)性格的体现,我的感觉)应该怎么理解,从中国的角度,到洞外的时候,我的理解是,海军大佐的女儿领着大家“殉国”了。
因为女学生们唱着比岛决战之歌,头上缠着七生报国的白布条,而真柴他们对任务的解释(和精神鼓动)同样是为了支援战争。美军飞机扔下宣传单时,为了防止影响士气,真柴还刻意进行了“军国主义”的宣传(宣传内容和我刚刚在菊与刀里看到的惊人的一致)。所以,到这个时候,我的理解是,即使所负责的任务就是为了“终战”,即使一些学生心中本身就有着终战的根苗,但是由于保密的需要,没有告诉她们实情,所以她们还是被军国主义害死了。三人组的努力,是为了“战后”广大的“人民”,却没有保住眼前的女学生,眼睁睁地看着她们被战争害死了。海军大佐的女儿,在此时看来,是“军国”立场的载体,而女学生们仅仅是由于太纯洁了。
以上只能说是我个人的想法和揣度。
事实上片尾将事实扭向了另一方面。大家是为了守护财产而死的。19名少女以“变成鬼”来守护财产的方式,真正成功地阻止了麦克阿瑟将军。
所以小泉去找麦克阿瑟将军的时候,清楚地表明这笔财产是“19名少女托付的财产”。而真柴则并不知道这一点。(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这也是很棒的错合。)
我想知道的是,当时在洞外的真柴,从日本的角度,他是怎么理解这件事的呢?他的理解,和我从中国角度的理解,是一样的吗?
而19名少女为什么会选择集体自杀,为什么会在一切结束、获得自由的时候(任务和战争都结束了),宁肯选择集体“变成鬼”来守护财产,动因又在哪里呢?
这毕竟是集体死亡啊……
我能想到的原因,一是,任务本身是要她们死的,“死”是完成任务的最后一环,只是真柴他们(争取到了命令)没有执行而已。
(补记:海军大佐的女儿只是偷听到了真柴和小泉关于不愿执行命令的对话,并不知道后来真柴从阿南处得到的命令,所以这也是片中多个错合中的一个吧。)
二是,我不知道终战诏书对于女中学生们意味着什么,在当时的意识形态控制下,那种殉国的想法,也许终究不会离她们太远?
在二者的结合之下,“以殉国的方式来守护宝藏”,这样既满足了殉国的精神冲动,又完成了“守护宝藏”的使命(圆满完成了任务),也许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这些都是妄加揣度的内容。
我最想知道的,还是如刚才所说,少女自杀的真正原因,作为外国人,我是看到最后才理解的,而作为日本本国人,野口和小泉当然是进入洞内就理解了,真柴和望月会直接想到这一层,还是像我看到当时的想法(其实这个想法后来也琢磨了半天)一样呢?


以及最后很无聊地说两句比岛决战之歌,从草帽和青色山脉(我就知道这两个)来看,西条八十作为诗人和词作者的才气应该是没什么说的,但是这首比岛决战之歌,女学生们唱第一次的时候,一下想起朝鲜战争时《帝国主义害了怕》之类的神歌,真有这样的感觉“每个国家打仗的时候都这样啊”。片尾看到居然是西条八十作的词,有点唏嘘不已的感觉。“每个国家都是一样啊……”
以及雅人拔刀的那一场,在拔刀之后的台词(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喘气……演员的能量如此……


2013/8/2

太阳的遗产日輪の遺産(2011)

又名:日轮的遗产 / The Legacy of the Sun

上映日期:2011-08-27片长:134分钟

主演:堺雅人 / 中村狮童 / 福士诚治 / 中山裕介 / 森迫永依 / 麻生久美子 / 八千草薰 / 柴俊夫 / 磨赤儿 / 约翰·萨维奇 / 

导演:佐佐部清 / 编剧:青岛武 Takeshi Aosh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