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苏往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在电影里,所有持反面观点的人,都只是动动嘴皮子罢了。
————————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角逐中,本来赢面最大的是《荒野猎人》,《聚焦》次之。而后者得奖,大部分人是乐见其成的。
好莱坞的工业体系向来保守,但是,其从业者作为大型机器上的部件,和大工业时代以降的工人一样,本质上是一个没着没落,白云苍狗刹那间的阶层,政治倾向上“偏左”,为“劳力者”忧心,与“治人者”保持距离是必然的。
在这个游戏规则被少数人制定的世界上,如果有什么人,比如一群调查记者,为发不出声音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发声,而且在与权贵的对峙中漂亮地赢了一场,又正好有一部电影克制又有力地讲好了这个故事,学院奖的选票没有理由不爱它。何况,《聚焦》今年的主要对手《荒野猎人》技巧精湛,却缺少其导演前作《鸟人》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聚焦》改编自真实事件,讲的是本世纪初,《波士顿环球报》“聚焦”栏目的四人报道团队深入调查走访,最终揭开了当地天主教会纵容神父性侵儿童的丑恶真相。当年,《波士顿环球报》的相关报道斩获了次年的普利策奖。
最初,这几位记者调查的是只是一名问题神父,而且是报道过的陈年旧事。随后一个“幸存者”互助组织提供了一份牵涉13名神父的名单。这个数字足以让记者们震惊,他们在将信将疑中逐一走访受害人。原来,这些神父专门选择出身贫寒的孩子下手。19世纪初期,大量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移居波士顿地区,天主教是他们的主要信仰。直至今日,天主教仍是当地最大的宗教团体,大部人儿时以天主教的方式被养育,但到了新世纪,宗教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中早已退居次席了。不过,“如果你是一个穷人家的穷小子,宗教就很重要了”。神父利用了这些孩子们在穷困中难得的美好寄托——信仰,同时又摧毁了他们的信仰。记者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成年后还生活在童年阴影下的,破碎的灵魂。
而这还不是调查的终点。一位跟踪研究这类现象30多年的还俗神父赛普告诉他们,问题不是出了“少许害群之马”,而是这在天主教中已经是一种“可辨识的精神现象”。记者们受到提示,开始在公开的教会文档中寻找几十年中以“应急响应”、“病休”、“未分配”等理由到任短期内被调走的神父,最终他们找到并调查了87人。这个数字符合赛普的推算——他认为对儿童下手的神父比例至少有6%。
几位记者的征程长达数月,然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除了两位与教会合作的律师起初不愿开口,有份可查阅的公开材料莫名消失之外,这几位“无冕之王”始终没有遇到对家像样的反击,电视剧《纸牌屋》(2013年)里,政客亲手将知道太多的女记者推下地铁站台这类上演“全武行”的刺激场面,与此片无关。
在现实层面,主要得感谢在现代天主教交出了世俗权力。同时,这也是影片在美学上的追求。可能除了根据名录反向调查有一些抽丝剥茧的快意,《聚焦》的其他部分都以平实的方式推进,整部片子没有涂抹受害者的惨况与施害者的罪恶以形成“撞色”的强烈效果——就像题材近似的韩国电影《熔炉》(2011年)那样,也没有将几位记者个人生活的困境织补到大故事里——就像大部分好莱坞商业片那样。
《聚焦》就像是一篇出色的调查报道,用的是准确传递信息并亮出鲜明观点的“新闻语言”,讲清楚这宗丑闻的同时,也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把调查记者平时是如何工作的。同样提名最佳影片的《大空头》也是一部有关某一行业的电影,它用了眼花缭乱的技巧来解释各种金融业的运作。《聚焦》和《大空头》看上去是相反的两种路数,前者质朴,后者花哨,其实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都是有意识地想把某个行业日常的运行方式讲给你听。这并不常见。虽然电影里的人物大多有职业,但通常是作为“设定”而存在。看了近三小时《一个明星的诞生》(1954年),你还是不知道在“大片厂制度”下,一个好莱坞明星到底是怎么诞生的;看了三部《教父》,你也不知道柯里昂家族的黑帮体系是怎么运转的。电影根本没试图告诉你这些。
其次,两部片子都以社会责任感为先。《大空头》点出,金融界的上层对次贷危机不是完全无知无觉,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他们,对于普罗大众即将遭受的损失,“只是不在乎”。两者之中,《大空头》的情绪要激烈一些,最后几乎是声嘶力竭地控诉了。而《聚焦》则棋高一着,它如一篇客观的报道一样,用平静的眼光平视笔下的对象,不哭不喊,不猎奇,甚至没有挥洒怜悯,至于读者看了怒不怒,哭不哭,那是另一件事了。
难得的是,在“反派”几乎无所作为的情形下,《聚焦》将情节张力保持到了最后一分钟,你大约也能猜到,报道刊出当日报社的电话会被打爆,但是在四位记者走进报社时,电影还是成功地调动了你期待的情绪。这种张力,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闯关打怪”,难度层层升级的情节模式——从调查一名神父到证明整个体系出了问题,另一方面影片还设有一个小悬疑:
影片的主角,聚焦栏目的负责人罗宾森,斥责律师麦克利什不肯透露其掌握的问题神父名单时,麦克利什说,数年前他已经将一份20人的名单寄给报社了,却石沉大海。是谁在几年前没有跟进这一线索?有位对这一选题屡屡持谨慎意见的报社高层看上去很可疑。而在报道即将印发前,罗宾森向同事们承认这个人正是他自己,麦克利什将材料寄给了都市版,罗宾森那时刚接管这个板块,“根本不记得有这回事”。
真相大白,报社里也没有什么隐藏的把戏,没有谁想掩盖自己的错,有的只是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忽略”。作为主角的记者们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完人,整座城市这么多年听不到这些孩子的呼喊时,《波士顿环球报》同样也没有听到。
换个角度看,《聚焦》的故事蓝本牵涉神职人员的精神扭曲、阶层之间的鸿沟、教会“看不到的手”、表面一片光明实则腐朽而不自知的城市、挑战既成格局的外来者等等。一直致力于揭露真相的律师加拉贝迪安说,他自己是亚美尼亚人,将这个选题派给“聚焦”栏目的报社新主编是犹太人,“和我一样,我俩是旁观者清”。代表教会的律师劝罗宾森别再针对教会,“看看四周,这些人都是好人,为这座城市作了很多好事。”而赛普提醒调查团队再查下去可能要付出代价,教会“会让任何站出来说话的人沉默”。
关于这类母题,我们可以想到《大开眼戒》(1999年)、诗选剧《真探》(2014年),甚至《黑暗骑士》(2008年)。
关于治人者“看不到的手”,《真探》有一连串明显与邪教有牵连,但两位侦探的调查完全无法触及的名字,都是显贵,其中一部分人只是作为邪教核心家族谱系上的名字存在,剧集中都没有正式出场过。《大开眼戒》有男主角去地下舞会时带过的面具和雇主向男主角揭底牌那场戏的猩红色台球桌布。在舞会上,所有人看着男主角一人被迫在权杖面前摘下面具,因为他不是这个阶层的人,而男主角后来看到这张面具出现在他妻子枕边,一脸惊惧,连忙收手不再妄图窥视那个地下舞会,回归他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而在雇主向男主角解释选美皇后的死是意外时,气氛是轻松而坦诚的,只有那块桌布像是迎接阿伽门农的红地毯,在讲述另一个故事。
而《聚焦》没有那些“机关”,不是那样一种电影。它的完成度很好,却在艺术上没有走得更远,还是因为它从语言到立意都太像调查报道了,主观上没有太多形而上的追求,客观上也没有什么灵光乍现。还俗神父说,教会很快就会找他们麻烦,也确实有个“调停人”来游说罗宾森说,这都是那个新主编的主意吧,说实话,他不像我们那样爱这种城市,他有一天升迁了会走的,但是你又能去哪里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在电影里,所有持反面观点的人,都只是动动嘴皮子罢了。
这样说对《聚焦》不太公平,准确地说,它对故事蓝本里可能延展出来的宏大母题兴趣缺如。毕竟,结尾处报社所有人都去支援“聚焦”栏目接听来电,片尾字幕显示受这一案件影响,真相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揭露,因为牵扯太广,字幕走了好久好久,可能已经够了。

聚焦Spotlight(2015)

又名:焦点追击(港) / 惊爆焦点(台)

上映日期:2015-09-03(威尼斯电影节) / 2015-11-25(美国)片长:128分钟

主演:马克·鲁弗洛 / 迈克尔·基顿 / 瑞秋·麦克亚当斯 / 列维·施瑞博尔 / 约翰·斯拉特里 / 布莱恩·达西·詹姆斯 / 斯坦利·图齐 / 比利·克鲁德普 / 保罗·吉尔福伊尔 / 杰米·谢尔丹 / 兰·卡琉 / 尼尔·哈夫 / 迈克尔·西里尔·克赖顿 / 迈克尔·康特里曼 / 

导演:汤姆·麦卡锡 / 编剧:乔希·辛格 Josh Singer/托马斯·麦卡锡 Thomas McCarthy

聚焦相关影评

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