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 Violin/小提琴革命曲
6.24 和平一厅
9/10

这部电影我给9分,完全因为是本着不要轻易给10分的原则。
电影节最后一部电影以这样一部电影收尾,完美。
电影节开幕之前我完全没有想到,今年选看影片质量竟如此之高,10部电影,平均分居然超过8分,几乎每部都值回票价,况且其中还有四部是冲着人去的粉丝选择,结果是,这十部电影里至少有三部我一定会记住,很久很久,并且庆幸自己居然能在家门口看到。

跑到和平买票,稀稀拉拉的黄牛,还歧视形单影只的看电影者,拒不卖票给我。个么买了正价票进去,发现上座率才不到三成。
这是一部非常不起眼的墨西哥黑白片。结果正片放映结束后,超过半数的观众留在座位上没有动,直到字幕全部播完,影厅内灯光亮起……几个墨西哥人也来看,离场的时候有两个还边走边抹泪。

对于关心墨西哥电影的人来说,其实这是一部小有名气的电影了。去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参赛片,又是1970年代(本届电影节上看的第四部70年代电影啦)。老Plutarco的扮演者(一位没有右手的小提琴演奏家)拿下了此单元的最佳男演员奖,也是2005年墨西哥最重要的一部电影。

墨西哥印第安人祖孙三代,失去了一只手的爷爷拉小提琴,爸爸弹吉他,五六岁的小男孩刚开始学吉他,爷爷和爸爸演奏的时候他在一边帮忙收钱。不过这只是白天的他们,晚上,爸爸是游击队员,看似置身事外的爷爷,甚至连孙子都暗暗在帮游击队使劲。军队来了,占领了村子,孩子的妈妈被俘(后来被害了),爷爷想帮儿子和游击队取回藏在庄稼地里的弹药,于是决定利用自己的小提琴……他用琴声渐渐取得了敌军长官的信任,然后行动开始了……正当你以为一切都将按照传统抗战片的路线走下去时,你和爷爷一样,发现你弄错了。然后你发现你早已经在黑暗中泪流满面。

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所经历过的痛苦已经无数次被搬上大银幕,尽管墨西哥电影人喜欢聚焦老人和小孩,但是每一次都伴随着腥风血雨、泥泞、爆炸、哭喊和死亡。但是这一次不同。黑白片是一个极其聪明的选择,它不但有纪录片一样的真实感,还将一班非职业演员衬托得异常有灵性。托高超的摄影技术和墨西哥美景的福,几乎全外景的电影,角色却始终没有淹没到背景中去。此外,黑白胶片还将视觉的暴力最大程度地弱化了。开枪、烧屋、流血,都淡化了。至于被无止境放大的,当然是音乐。然而这是一部几乎没有配乐的电影,所有的音乐都来自祖孙三人手中的乐器。战争与暴力只在前1/3部电影中出现,其余的时间里,都是大片的墨西哥丛林和沙漠的美景,即便描写军队,也那么诚恳地强调了他们的温情和人性。导演似乎极力地不在影片中流露出自己的政治立场,他只是冷静地告诉你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看上去很美,结局却令你哑口无言。

但影片的结尾偏偏特别美。
长官掏出枪指着老人,“开始演奏吧。”老人合上琴盖,两只锁都扣好,然后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看着他,镇定地,淡然地,“不会再有音乐了。”黑暗。安静。
吉他声响起,孩子唱歌的声音,小女孩沿街乞讨,镜头推远,小男孩抱着爸爸的琴唱爷爷教给他的歌。小男孩和小女孩上路了,路指向远方,沿路遍地是龙舌兰和仙人掌,小男孩的腰际挂着装Taco的塑料袋,我们都知道,那里面装的是一把手枪。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片头一个小细节的用意——长了一双跟GGB一模一样眼睛的爸爸,从好心的村民那儿得到了一小块taco分给爷爷和儿子吃,孩子却把自己那一份分了一半给路边的小狗。爸爸气极败坏地责备孩子。爷爷说,“别骂啦,这孩子跟你一样。”爸爸说,“不,将来他会比我们都强。”

完美的剧本,完美的表演,完美的音乐,完美的摄影,而这是一个只导过四个片子(包括一部纪录片和一部短片)的导演的作品,我想不需要多说什么了。

小提琴革命曲El Violin(2005)

又名:The Violin / Le Violon

上映日期:2006-11-22片长:95分钟

主演:安海勒·塔比拉 赫拉多·塔拉塞纳 Dagoberto Gama 

导演:Francisco Vargas编剧:Francisco Varg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