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一向深具国际主义的仁爱精神,偏向对于少数族群的同情和接纳,尤其是这几十年的族裔成分愈来愈混杂,从传统移民的中南美到西亚、南亚、中东、非洲国家的难民也日渐增长。
女导演阿娜伊斯·巴贝-拉瓦莱特执导的《求主垂怜》(又译《烈火挚爱》2013),即聚焦以巴冲突背景下的拉姆安拉,怀有悲悯情怀的同时,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偏向,这促发观者的理性思考。
片中,克洛伊是从加拿大来到拉姆安拉红十字会工作的年轻女性,白天在拉姆安拉工作,晚上过关到耶路撒冷居住。慢慢,与以色列女士兵的邻居阿娃成为好友。但她更大的天地则在巴勒斯坦人那里。她亲眼目睹了以士兵屠杀了巴人,遂她利用与阿娃的关系,甘心为巴人递送炸弹,从而导致耶路撒冷平民的无辜伤亡。
这“烈火挚爱”倒有别于以往“以暴制暴”的电影,明显的政治选边站,不免给人堵得慌,也有违常理,甚至有强烈的生厌之感,但似乎又说得通。求主垂怜,应是共通的,而非单一的。平民皆无辜,杀戮皆有罪。
总之,如同当下的以巴纷争看似一笔胡涂账,是是非非,也难以定论。只是如此的“以暴制暴”,则不值得如此一边倒的彰显。无疑,电影提供了另一视角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这也许更符合某一方面现实的期待,但能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则无关紧要,毕竟电影只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有限表达,而非实质性的选择。于此,也就不必锱铢必较了。
201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