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r,即本片男主——一个大部分时间都穿着藏青色外套,并总将三颗羊角扣扣得整整齐齐,提一口棕色木箱,留羊毛卷锅盖头,看起来很经典款或说是古板的男孩。
他想象着自己葬礼的场景:亲友掩面而泣,电视台报道,国民哀悼,而后他又因众人的思念之力,如耶稣般被圣光环绕、重临于世。看到这里,总觉得这小孩中二期到了吧?自我意识过剩,将自己幻想成诸如文豪、领袖般的大人物,不过无伤大雅,谁都是这么过来的。
随即画面便切换到他的日常活动:通过父母房间的灯光亮度判断他们多久没做爱了、检查学术生涯不顺的爸爸的抑郁症药瓶、偷看邻居的两位朋克情侣口交、被叛逆的同桌少年传低俗纸条、被同龄人谣传是男同性恋……些许搞笑,不过看吧,就一普通的……有些压抑的小男孩罢了。
虽然他并不会赞同这两个描述他的形容词,他还以为自己和那些酷酷的不良少年没什么区别,所以他会和他们一起欺凌同班胖女孩,将她的书包像手球般扔来扔去,最后还不小心让她成为落汤鸡——尽管他曾在一个舞会后,将此刻他取笑的胖女孩带到隐秘的、不为人知的角落狂热拥吻。但实际上,那些真正的不良,见势不妙就只会做个鬼脸、没心没肺地跑开,他却会留下来,跟在胖女孩身后反复道歉,甚至在胖女孩不来上学后,绞尽脑汁,写下一封如何融入集体、获得大家尊重的小短文,并附上真人实例的解说和汉堡优惠券。这分明是乖巧男孩做错事后,没被原谅,沉浸于自己内疚感的真实写照。
另一点可以看出他和他们是不同的地方,是他看向叛逆女主Jordana的欣赏的目光。一个天天吃高级鱼子酱的人是不会对鱼子酱表面散发的美丽红色光泽念念不忘的。女主她想报复前男友,于是和男主Oliver相约桥下幽会。她说带上相机、本子,他便屁颠屁颠跑来。她说跪下、闭眼,他亦照做。彼时,她之于他,是野性的、捉摸不透的、独立的,他甘愿付出微不足道的英雄主义代价,享受仰慕、受制、听命于她,和她一起发疯整整两周的奖励——些许体会到生、活的互动,以及不带目的的拥吻中所包含的温情与关心。
近几年原生家庭作为一个心理辅导的热门词汇,被大家赋予了太多内涵,虽值得怀疑,但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是这样的叙事逻辑:女主Jordana对男主Oliver从最初的轻视、好奇,到逐渐信任、依赖,是流露了真感情、越来越照顾对方感受的,而她的家庭也是一体的、感情连结相对紧密的,硬汉父亲因妻子脑癌晚期情绪失控,一家三口会抱在一起大哭;父亲对女儿的小男友说我们是一家人了,见他犹豫不答,便耐心反复确认,毕竟这可是女儿爱上的山猪,容不得半点马虎。
而男主日常很缺少这样纯粹的感情接收与内化,输出也相对的笨拙一些。他给女主借一堆人家不爱看的书,她问:“我干嘛要和你变得一样?”,他说是培养共同爱好;在女主告诉他,她母亲患癌、时日不多之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噢,好烦,她要变得依赖人了,她再也不会烧我的腿毛或是做其他有趣的事了;在答应女主周五陪她探望母亲的请求后,男主以父母不和的借口逃避、爽约,并无视她急切地打来想要分享心事的电话。这时他们在感情里的地位已经对调,出于他的自私和她的敞开心扉。
看很多人说向往Jordana和Oliver那样的初恋青春,但我看到结尾都没有羡慕过。不仅是因为那种程度的发疯、潇洒玩乐,和普通朋友也可以做到,更是因为Jordana长大了,而Oliver没有。他懂得如何真诚地去爱了吗?众目睽睽之下,走到有新男友的前女友面前,一番慷慨激昂的借口,然后问她怎么还不跟自己离开。青春期那么敏感的孩子,会在没有十足信心的情况下,这样做吗?他在海边流下的眼泪,更多的是得不到的在骚动、失去的更珍贵,而爱不是内感,是一个向外的动词,所以我很难喜欢上男主,尽管心疼他这个小孩。
(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为危险陈述,爱有很多种理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