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刻板印象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什么?
——为什么说《出柜第四格》不如《骄傲》

同志题材的喜剧片少之又少,而喜剧片要拍好其实很不容易,譬如西班牙之《我的酷儿婚礼》,英国之《骄傲》, 不仅仅只是笑过了事,捧腹之余亦不忘反省现实情境,让人体会到笑中含泪的深层意蕴。

美国《出柜第四格》的主题很鲜明:直弯好基友。同志不仅可与直男之间缔结真正的友谊,即使是一个万人迷般的帅气直男,彼此之间亦可心心相惜,且超越情欲之上。这就打破了某种刻板印象,即片中女性友人嘱咐帅哥直男的那句听上去自信满满的预言:“我知道我在说什么,是的,他(指片中的gay友)就是喜欢你,想和你上床。”

打破刻板印象显然是这部电影致力表达的主题,片中的Gay友男主,既非腐女想象中的美型帅哥,也非一般人心中认定的“CC(女性气质/娘娘腔)”。导演更是安排了一段男主与网络G友的“相亲”约会,通过一系列形形色色,气质个性迥异的男性形象的闪现对比来呈现基友圈状若万花筒的色彩缤纷,加上Gay男主的机修工职业,由此击碎大众心中对同性恋持有的印刻观念,一种更合乎事实的性向观浮出水面,即:同性恋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性恋也从来就不需要具备某种特定的气质或者个性,因之,同性恋群体也不需要迎合任何人或者任何立场的想象,每一个同性恋者的任务便是做回自身。另一方面,透过其中一些G友间言谈的浮光掠影,却又发现圈中Man(阳刚气质)对CC(阴柔特质)不自觉流露的优越感,譬如某位更能体现传统男性攻君气质的小伙,就言之凿凿地透过其热爱的电影《疤面煞星》表达了他对硬汉精神的彰显,这种男子汉气质的反面可能就含着对不符合这一定义的同类的不自觉的轻视;另一位举止言行没有那么硬朗的男子则对自身的同性倾向怀有强烈的不安及负罪感,即使是和一个同性聊天喝茶,周围人群扫过的眼神亦能让其感到惊惶,所谓“我和很多女人上过床”的表达则让观者洞见其内心深处对同性情结的深深焦虑及恐慌,即使同性恋自身,也被社会的恐同情绪所渗透:不敢正视自身的情欲表达,甚至以此为耻。

以上细节看似微小而不经意,但也足以说明电影剧本上下的功夫,而男主对以上约会对象的统统拒绝也可能隐含着导演的用意:同志亦凡人,对于同志来讲,心仪对象并非一定就是阳刚气质的男人,认为与很多女人上过床便可作为一个男人可以在同性面前炫耀的资本更是可笑,我们的机修工男主喜欢的对象更可能是那个有点阴柔特质的黑人小帅哥,同志所需要的,不过是平常的心,平常的生活而已。

倘若电影能按此思路继续深入,引领观者继续反思男性之间的“兄弟情谊”与同性恋情欲的社会压制,这二者之间的关联,并透过恐同情绪的文化探讨,拓宽作品反思的空间,这部电影的深度亦可加强。但比较遗憾的是,导演的用心似乎更多放在如何缔造无障碍的直弯友情交流的主题之上,以为扫清直人对同志的误解即可融化社会对同志的敌意,这样的用心使得剧本前半部分对同志文化环境的表现停留于皮毛的表面,内核的究竟,只能被抛之脑后。

换而言之,电影在打破刻板印象的同时,也让自身陷入另一种文化所操纵的困境之中。什么困境呢,即:异性恋视角的男性情谊表达。这种文化表达要求男性不可着眼于亲密情感的细节,譬如片尾帅直男故意献上的一吻,在女性之间也许不算什么,但在男性之间其实已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亲吻作为男同性恋之间爱意的表达,在这里却被用作直弯之间的友情检验,不得不说,这是导演的用心良苦,但对于一部电影来讲,却显得有些刻板,不那么灵动。亲吻间所传递所蕴含的情感分量之深重,似乎也因此被忽略。

更深入一点来讲,一向被男性社会刻意渲染的兄弟情谊,看上去是天经地义,但认真思索,似乎又不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多数的男性之间,由于生活在异性恋规范的意识形态之下,由此被文化赋予了一种“天然正确”的竞争性,权力和成败之争,成为构建父系文明历史传承的内核。与父子关系相仿,男性的友谊既具有忠诚,又充满了敌对,既亲密却又保持距离;既友爱又充满了战争。

在紧要关头,男性情谊也可以表现为拔刀相助,互相扶持,但大多数男性也只有在情势所逼之下,他们才会紧紧结合,相濡以沫。兄弟之间,常常唯有在彼此的成就和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两人的情感才能较为自然健康,而不再猜忌和互不信任。因为势均力敌可以免除竞争,并且保持双方之间的平衡。而一旦面临重大的利益抉择,这种关系里所隐含的对权利和地位的攀登就迅速与人的欲望相结合,转化为利己主义的算计和谋划,这也正是电影《投名状》中李连杰所饰演的老大为了一己之名利不惜屠杀兄弟所呈现出来的让人唇齿生寒的形象。不难发现,男性之间的兄弟之情,与女性之间的姐妹/闺蜜情感相比,依然是表面关系重于实质情感。

男性的兄弟之情,难以如姐妹般亲密交集,最大的因素固然是来自文化造就的竞争心理,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便是在于他们无法正视的一个心结,也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在片中始终没能赋予相应重量的,即:我们的文化中对同性亲密/同性情欲表达的恐惧。现实中的男性之间极少会期待亲密,因此多数男性对于在经济利益和社交范畴之外的同性示好举动,常会怀疑对方是否具有同性恋的情结,而同性情结则被文化定义为“女性气质”的,是缺少大男人气概的表现。而男性之间如果羞于启齿讨论彼此的深层关系,或者耻于亲密感的深入,自然敌对的态度也无法冰释了。

另外,正如一些评论所指出来的那样,导演在致力于扫除直人对同志偏见的同时,却并未对CC气质的同性恋者予以更客观的理解,因之,并未深入触及男性之间同性恋恐惧的由来,现实中针对同性恋的这种恐惧,除了对同志的无知之外,其实也隐含着男性文化对于阴柔气质的一种压制。毋庸讳言,同志文化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我们都是男人,因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更在于它本身隐含着一种多元性别气质的文化表达。

对群体多元性气质的成功表达,英国影片《骄傲》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借鉴,这部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同志与矿工联盟维权的故事,故事展开的视角就注定了影片气质的与众不同。一群遭到社会打压的矿工们,与当时尚未被英国主流文化接受的同志群体相结合,产生的效果自然是戏剧性的。影片并没有特意突出某个人,所有的人物角色均为故事服务,从而构建起了鲜活立体的人物群像。编剧的切入点也很聪明,绕过事件直接讲人。不同气质风格的同志角色,在与矿工及其家人的相处中逐步消除隔阂,不同个性的人物角色得以立体丰满的同时,亦让观众成功摒弃对同志群体各种陈旧的符号和偏见,尤令人称道的是同志运动的领袖者Mark, 与一般电影中呈现出来的领袖男性通常所带有的父性权威特质的中老年男性或硬汉形象不同,Mark气质清丽却极富行动的勇气及执行的魄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对阴柔气质的偏见及大众对社运领袖的刻板想象。

英国影片《骄傲》予以同志电影的启示在于,它标志着同志思潮也可以为我们现有的社会文化注入一种新鲜蓬勃的生命力,具有清秀/阴柔特质美的男子亦可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领袖,多元性别气质的表达更能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更为平等友善的沟通桥梁。这也说明,男人可以不一定按照既有的异性恋模板来表达自身的个性,虽然作为性别群体的男性,女性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差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性别共同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差异,即男人与男人之间,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个体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差异才能获得对自身的认识,由此,我们不能把性别群体性的差异绝对化,本质化,从而成为宰制个体行为的霸权模式。

酷儿文化告诉我们,正如男性群体中有异性恋,双性恋,同性恋的多元性取向,男性的精神气质表现也是多元化的。与其说男性只有一种“大男人主义”的气质美,毋宁说男性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富有层次感的,阳刚英武也好,俊朗潇洒也好,儒雅清新也好,甚至清秀温柔等所谓属于女性的性别气质,以上种种,凡属个性鲜明的自我觉醒,均可视为男性美的一种正常表达。(这也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气质也同样可以成为异性恋男性的一种自由选择。)

这也是《出柜第四格》较之《骄傲》略显逊色之处,倘若导演能够看到同志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对现有体制规范的一种全新的颠覆与昭示,并在前半部分剧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内容细节上的扩充,让异性恋男性在直弯好基友的基础上学习并领悟酷儿/男同性恋文化所具有的对自身的感召与启示,并以此丰富男性情谊表达的内容与内涵,而不仅仅是着眼于同志如何遵循并适应异性恋文化所规定的男性之间的社交规则,这部作品对于扫除异性恋社会对同志的偏见,当具有更强有力的生命。

出柜第4格Fourth Man Out(2015)

又名:出柜培训班(港) / 出柜大丈夫(台) / 出柜第四格 / 4th Man Out

上映日期:2015-05-26(多伦多LGBT电影节) / 2016-02-05(美国)片长:86分钟

主演:帕克·扬 Parker Young/伊万·托德 Evan Todd/考德·欧威尔斯特利特 Chord Overstreet/Jonathan Gabrus/凯特·弗兰纳里 Kate Flannery/Brooke Dillman/杰克·爱泼斯坦 Jake Epstein/崔·杰拉尔德 Trey Gerrald/詹妮弗·达米亚诺 Jennifer Damiano/乔丹·林恩·皮尔斯 Jordan Lane Price

导演:安德鲁·纳科曼 Andrew Nackman编剧:亚伦·丹思科 Aaron Danc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