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份一下再。2006年写的。


先试着从大陆版《放·逐》还原一下杜琪峰的本意:首先,回归前夜的澳门处于权力交接时的真空,警察没有需要负责的“大头子”,所以他们对这段时期的暴力事件、特别是回归当晚十二点之前的枪战应该没有管——第二天的“新头子”只会管第二天的事嘛。“我们回去再部属一下,逮捕他们”、“汇合其他兄弟,来一个一网打尽”想必都是“搞鬼”后的国语配音,不是原词。其次,“火”肯定不是什么“卧底”。最后,任贤齐的“一起自首”也应该是偷梁换柱后的话,“一起跑路”才更符合人物的发展线。
毋庸置疑,《放·逐》不是《枪火》的续集,但它却很容易让人想到《枪火》。除了张家辉换掉了吕颂贤,主角们承接了《枪火》后三分之一的全部人物关系:张家辉得罪了任达华、任达华指使黄秋生杀掉张家辉、吴镇宇力保张家辉而不惜与黄秋生翻脸、张耀扬跟着吴镇宇、林雪跟着黄秋生。我们几乎可以把《放·逐》看作《枪火》的另一个结尾。在多人物镜头的构图上,《放·逐》也和《枪火》差不多:多个人物总是被分置于镜头的左中右和前中后景。此外,林雪要开枪店的细节让人一下子就会想起《枪火》中对枪很有研究、负责为大家调较手枪的林雪……
相同的人物关系、相同的构图和细节上的呼应,并不能掩饰二者更高层面上的不同。如《枪火》的英文名“任务”所示,《枪火》主要讲的是一个事件——保护文哥,只是在事件结束之后“顺带”(主要是为了了结副线)表现了一下男性之间的友谊(“保护‘勾大嫂’的人”这一行为绝对不是杜琪峰日后所要表现的“义”)。而《放·逐》则在表现“事件”的同时表现“义”。这是杜琪峰第一次全片都从正面表现义(《黑社会》中只有少量的义,主要都是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虚情假“义”)。所以,当这伙人一起吃饭、不杀任贤齐、在结尾狂笑“埋伏”时,我想到的都是《水浒传》。从这个角度,《放·逐》可以看作是对《黑社会》的一次“反动”。
表现是一码事,表现的是否成功就是另一码事了。两个细节让我对杜琪峰在全片中标榜的义产生了怀疑。一是号称“谁杀阿和我就杀谁”的吴镇宇,在阿和死、被阿和媳妇用枪打跑之后,仿佛就忘了阿和这个人,再也没有提到过阿和,更不用说计划报仇了,在他得到金子后,他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喝酒、晒太阳”的幸福生活。二是一亿多的港币(我算了一下,其实一亿不到,呵呵),林雪说“每人两千多万呢”,没人对林雪少算一个人提出异议——这回就是集体遗忘阿和了。因此,尽管最后大家为了阿和妻儿,当然也为了给阿和报仇而殉难,成全了“义”,可如果前面的这两个细节能调整一下,整个片子的叙事效果和情感效果就更好了。这种错误,我印象中杜琪峰是第一次犯,可能是一时疏忽吧。
人物方面,除了黄秋生,其他人物可以说都是“纸板”。但杜琪峰电影(本文指杜琪峰拍摄的商业意味不浓的片子,下同)中的“纸板”人物,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峰回路转的情节掩盖住了人物的不丰满。《放·逐》的故事情节用一波三折来形容不足为过,其中也有在他以往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突然事件”:任达华突然来到餐厅和黑诊所、运送金子的车队突然遭劫、吴镇宇突然让何超仪独自离开……这些“突然事件”带给观众很大的观影快感。
综上,从《放·逐》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琪峰电影的“不变”、“正在变”和“变”。
所谓杜琪峰的“不变”,就是杜琪峰电影中突发的转折。这个特征,已经成为杜琪峰的“标签”。只要杜琪峰的电影中有这个“标签”,观众就不会失望,电影也会保证基本的杜氏水准。
杜琪峰的“正在变”是指:杜琪峰继续着自己从拍摄“事件”电影到拍摄多元素电影的转变。在《PTU》之前,杜琪峰电影的目的很清晰:就是要讲好一个曲折的“事件”。《十万火急》、《暗战》和《枪火》(前三分之二部分)皆是只有“事件”的电影,这还不算那些杜琪峰监制的电影。可是,从《PTU》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杜琪峰越来越不满足于只是讲好一个故事,他通过增加电影的表现元素,开始表达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从此,杜琪峰的电影里经常会有多个元素:《PTU》的“事件”和“宿命”,《大事件》的“事件”和“媒体”,《黑社会》的“事件”和“义”,《以和为贵》的“事件”和“政治”,到了《放·逐》,甚至增加到三个元素“事件”、“义”和“亲情”。我们可以看到杜琪峰想让自己的电影越来越厚重的“野心”。
杜琪峰的“正在变”直接决定了杜琪峰在《放·逐》中的“变”:充满感情地渲染(不仅仅是写实地表现)亲情和正面人物的死亡(阿和的家庭、他的死以及他的回光返照)、将象征及写意的“指导思想”从照明扩展到一些镜头,比如沸腾的煲锅、被血浸染的枯花。
其实,如前文所述,早在《枪火》的后三分之一,杜琪峰就已经开始了拍摄多元素电影的尝试。杜琪峰的那次尝试是不成功的——他处理后三分之一(双元素:“事件”和“友谊”)明显没有处理前三分之二(单元素:“事件”)来的从容。
平心而论,一直到《放·逐》,杜琪峰也仍然没有从《枪火》后三分之一的失利中走出来。他的多元素电影并没有他之前的“事件”电影好看。主要表现就是:电影的情节越来越戏剧化,可电影本身却离生活越来越远。
在表现多元素的同时,如何让电影更加接近生活,或者说生活的质感?这是杜琪峰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尽管杜琪峰最新的这部多元素电影《放·逐》,我还是不满意——没有得到看《暗战》、《枪火》时的激动,可我绝不希望杜琪峰退回拍“事件”电影的阶段——那样的电影拍得再好也只能说明自己是个巧匠,绝对成不了大师。
杜琪峰完善自己多元素电影之路,就是他成为大师之路。《放·逐》也许是准大师“起跳”前的最后一次“下蹲”罢了。



刘强爱电影第六十六集之《放逐》:老杜起跳前的最后一次下蹲

放·逐(2006)

又名:放逐 / Exiled

上映日期:2006-10-19(中国香港) / 2006-09-06(威尼斯电影节)片长:108分钟

主演:黄秋生 / 吴镇宇 / 张家辉 / 任贤齐 / 何超仪 / 张耀扬 / 林雪 / 任达华 / 林家栋 / 张兆辉 / 陈雅伦 / 谭炳文 / 许绍雄 / 

导演:杜琪峰 / 编剧:司徒锦源 Kam-Yuen Szeto/叶天成 Tin-Shing Yip/杜琪峰 Johnnie To

放·逐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