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02-22

魔方程 • 有一天:Just love

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吧:
通过她妈妈还有女主人公自身的经历共同支撑了一个这样的观点:爱就是全部,爱可以不论时间与空间、不论模式(或形式)而存在:Just love!
人们通常在爱的问题上太让爱为难了,往往附加上一些其他的东西,并一致认为这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时间、距离、学识、容貌、金钱等等(当然最初人们这样做是为了呵护爱)。
电影通过“回忆”(妈妈对爸爸的爱)、“梦”(男、女主角的爱)两个手段将时空打乱、重组,然后在一种新的模式下告诉观众:Just love 这样的主旨。
“爸爸”的失踪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将“爸爸”和“妈妈”阻隔开,但通过“妈妈”的一句:“即使------我还是会嫁给他”而证明,在天人两隔的状况下“妈妈”还是爱“爸爸”。

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展开男女主角的故事。

在男主角要去金门服役的时候他们双方都经受着剧烈的内心困扰。但后来通过他的一句话:“即使你躲到月球去我也要找到你”而表明了态度——爱,距离不是问题。
在女主角出车祸去世后,男主角通过梦境与她相会(这个梦有之前女主角生前的梦与之呼应,这个妙!),表明了另一个观点——爱,时间不是问题。
另一个细节,在梦境中,女主角是不认识他的,就是说在梦里她不爱他,但男主角同样深情、同样落泪,这样又表明了另一个观点——爱,模式(或形式)不是问题,哪怕是单方面的。(梦里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爱和“妈妈”对“爸爸”的爱如出一辙——对方并不知道。)

因为,Just love! Love is enough!

另一个插曲将这里的男、女之间的两性之爱做了一个横向扩展——亲情之爱(这样电影就不会太单薄了,之前让女主角梦见爸爸也是这个思路下安排的吧)。印度阿三因为很想很想再见到妻儿所以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最终获救。(之前有个细节,在K书吧外的张贴栏里有印度人漂流多日获救的简报)这个插曲不仅对“爱”的范围进行了扩展,还对“Just love”做了逻辑上的整理:为什么爱就是全部,仅仅去爱就可以了?梦境中,男女主角对印度阿三的鼓励:“你一定还会再见到他们的,你要相信,只要你很想很想,上帝一定会再给你一次机会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男女主角最终会在梦里相会:因为很想很想、因为很爱很爱!这不仅使得电影安排的“梦境”成为了合理,而且对整个电影的主旨:Just love!做出了行为逻辑上的解释。因为只要“很想很想、很爱很爱”,就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忽略模式的去爱。电影中在梦境里,用心感受就能跟讲印度语的印度人对话也是对这一观点的强化。

另外,电影中两处重要的场景安排我觉得也是有特殊暗喻的,一个是“K书吧”另一个是“船”。K书吧里,每一个格子间都那么的方方整整、规规矩矩,人在其中显然是被限定被禁锢的,在那样的环境中人的行为必定受到约束——连说话都得低声细语。这就像我们现实的生活,人总是从属于一定的“主体”、遵循一定的秩序:如家庭、学校、单位或者说组织,我们的心理和行为都得受到特定的牵制——自由是有条件的。然后是船,梦里的船(船就是梦,梦就是船)。它相对于格子间式的K书吧(暗喻现实生活)来说当然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了,在那里可以弥补现实中的种种(如男女主人公的阴阳相会,因为很想很想很爱很爱所以他们在梦里相会了),船上的情节很美,特别是他们居然会在不同的时间做同一个梦。但是,很明显导演不是傻瓜,他也知道他的观众不是傻瓜,大家都知道,梦仅仅只是梦而已,所以最后在梦中当他们推开那扇门的时候他们回到的是那个K书吧,那个暗喻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定和牵制的地方,于是梦醒了。

在电影中为了配合“Just love” 这样的主旨还做了一些相对应的处理——一切都那么的简单、顺其自然,甚至没有表白没有诺言——我们很少看到常规爱情片中的种种“标准配置”:男女之间的亲热、激情;误会、别扭;眼泪、吵闹等等等等,只是让他们自自然然简简单单的相爱,电影中剥离了一切常规的爱的形式,它弱化了怎样去演绎爱,而更强调引导观众去感受爱去理解爱,因为电影想说的就是:只是去爱就可以了,爱了,然后很爱很爱就可以了!

有一天(2010)

又名:As I Walked Out One Evening / One Day

上映日期:2010-06-04(中国台湾)片长:92分钟

主演:谢欣颖 / 张书豪 / 姚坤君 / 

导演:侯季然 / 编剧:侯季然 Chi-jan Hou

有一天相关影评

Ce
蕴章
I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