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十的保罗·纽曼,百分之十的李·马文,百分之十的罗森博格,百分之二十的乡村观礼,和百分之五十的泰伦斯·马力克,等于[两条牛仔龙]。”

任何一部电影在同时拥有了保罗·纽曼和李·马文之后,几乎可以一口咬定娱乐性和商业性绝不稀缺。而后世证明,任何一部电影一旦有了泰伦斯·马力克,就很难指望其能情节紧凑活泼生动。难以想象这两种人聚合在一部电影里的化学反应,或许斯图亚特·罗森博格大胆地做了一番假设,竟然把三者杂揉在一起,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72年拍摄的[两条牛仔龙]便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气质里,呈现出配乐轻快、叙事散漫的怪异特质。

1972年,对于保罗·纽曼和李·马文来说都不是高产的一年。在拍摄完了[野性呼唤]之后过去了两年,罗森博格终于想起了他的老朋友纽曼,邀请后者来主演他的新片[两条牛仔龙]。电影的编剧之一正是泰伦斯·马力克。电影杀青之后,纽曼还是罗森博格的纽曼,马文却只能在自己的住所里喝的烂醉如泥,面对“纽曼是怎样一个人”的采访中回答“我不知道,我们没怎么聊过天”,而马力克则毅然选择离开让他的思维严重水土不服的西部片,捣鼓起导筒来,直接从编剧处女作的[两条牛仔龙]横跨到导演处女作的[恶土]。两部都有他参与创作的电影,评价有着云泥之别。

七十年代的西部片少了苍茫旷野的荒凉之感,从其他类型片里抽离出各式各样的优点,着重于描画西部人民生活的家长里短。[两条牛仔龙]也是其中之一。改编自J·P·S·Brown的原著小说《吉姆·凯恩》,[两条牛仔龙]显得比原著平淡得多,仿佛是在强调生活本身。吉姆·凯恩不是一个机灵的小伙子,与纽曼所有的角色以及他自身迷人的性格截然相反,笨拙直接,不通人情,却在对于牛群的问题上比对待异性还有感情的多。尽管处理事情一根筋通到直肠里,却因为他的老实本分,在牛场依然赫赫有名。于是,拥有绝佳被骗潜质的吉姆,很快被两个骗子盯上,雇用他去买牛和运牛,从墨西哥到奇瓦瓦,车马劳顿,风尘仆仆。在墨西哥南部边缘的小酒馆,吉姆找到了好友莱昂纳多,两人一起马踏南行。和性格质朴简单的吉姆相比,莱昂纳多是另一个极端,圆滑精明,拥有敏锐的商业头脑。所有交易的细枝末节,莱昂纳多都心中有数,不仅了解墨西哥人且善于与他们周旋,总是在吉姆不耐烦又犯规的市场准则里及时补救,拨乱反正。

在长达一小时的旅行和赶集中,剧组几乎碾转了整个西部,圣塔菲是只作短暂停留的小小驿站。山川平原在罗森博格的镜头里波澜不惊,农场、乡村、地面扬尘成了银幕主旋律。这里的每一帧画面每一个剪辑,都独立在影片之上,整体表达却看不分明,马力克的人物对话似在讲生意又似在谈人生。吉姆的傻气和莱昂纳多的老练强行挤兑出几句幽默的台词,反倒给这个乱成一盘散沙的故事做了一回画外音,再搭配上愉悦轻盈的乡村配乐,叙事不伦不类地进行。当吉姆将牛群运到奇瓦瓦,才发现各种找理由不付钱的雇主欺骗了他。发财的计划赶不上被骗的变化,延伸出胖揍骗子出气的新想法。高潮都没有开始,故事就轻轻地结束了。

在出演这部电影之前,纽曼清澈的蓝眼睛就代表着灵动飘逸、蔫坏俏皮,天上悄悄溜走的云朵倒映在他的眼珠里如同看见了另一片湛蓝的天空。本片的吉姆有着一模一样的蓝眼睛,还是那样的清澈水灵,和他刻意伪装的行动迟钝懒于思考相悖,明明时不时散发着机敏。尽管不浪漫了,也还是个美人。在拍摄期间,无论剧组跋山涉水到了哪里,纽曼唯一的要求就是每天早晨必须让他洗一小时的桑拿浴,这种雾气蒸腾的香艳画面被直接运用到了电影里,装傻装的很不像的纽曼只好结结实实卖了一回肉。

同纽曼一比,马文更像个事逼儿。电影里情绪平稳的马文很爱在片场喝酒闹情绪,有一次喝多了吐的很厉害,正赶上英国摄影师奥内尔来拍摄剧照。奥内尔回忆,当时他小心翼翼地做着自我介绍,马文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你是英国人!”奥内尔怎么都想不到,马文是地地道道的崇英主义者,听说他是英国人,心情明显好了许多,连拍摄都配合不少。奥内尔当时为马文和纽曼二人拍的剧照,成了日后两人罕有的合作证明。

尽管两位主演本身是非常有趣的新闻题材,却没能给电影质量带去更多。电影上映之后,评价十分惨烈,罗杰·艾伯特在《芝加哥太阳报》里毫不客气地攥评:影片似乎想要呈现深邃且高逼格的拍摄手法,营造神秘且通融的意识流氛围,于是成了现在这样。而我们完全感受不到这种气氛。”不过电影的失利并没有打击到马力克,反而促使他坚定了自己做导演的决心,准备起他的下一部作品[恶土]。
(原载于《看电影》杂志7月上)

两条牛仔龙Pocket Money(1972)

又名:双雄妙计闯三关

上映日期:1972-02-01片长:102分钟

主演:Paul Newman/Lee Marvin/Strother Martin

导演:Stuart Rosenberg编剧:John Gay/Terrence Malick

两条牛仔龙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