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2-28

egwood • 第二故乡:观影日记

故乡2:开场的夜景像是《医院风云》的感觉,所有8个人的性格都是贯穿始终的,而且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让赫尔曼成长与成功而生的。对赫尔曼的描写是碎片式的,但也是顺序的。
第一集:最初乐曲的时光赫尔曼1、从赫尔曼的初恋结束开始的,看到赫尔曼发誓的情节就能理解母亲对其心理伤害至深了2、第一部开篇是保罗归乡,而这部是赫尔曼离家,其实他和保罗最后的出走是一样的,寻求梦想与自由,那是他们的第二故乡3、会11门语言就要有汉语,而且还总显摆4、根据时钟的音乐表演太有意思了,整点才会报时5、第一段感情正式完结,开头结尾都是通过信的形式
第二集:陌生人的眼睛胡安1、欣赏不了“现代音乐”这种形式2、赫尔曼透支了别人对他的感情3、不疯魔不成活,发烧中重生啊4、胡安+赫尔曼+克拉丽莎=祖与占
第三集:嫉妒与傲慢伊夫林1、伊夫林的姑妈对待文艺青年的态度有点赶时髦的意思2、伊夫林的梦3、这诗歌就是即兴音乐吧,完全无法忍受什么雨中曲4、老酒鬼冻死了,又出来一个把鹅当宠物的老婆婆酒鬼,年轻人在追求艺术的时候,有些人还是被遗忘5、父辈的电影已死亡
第四集:安斯加的死1、喂鸟的婆婆太萌了2、“我是一艘快沉的船”安斯加已经预言了他的死亡3、胡安用中文从1数到10说的真标准啊4、安斯加死的就像是他的一生一样,是个笑话,是个不成熟的精神病孩童5、墓地是城市的一面镜子6、可惜最后的部分碟片里没有,胡安和赫尔曼的墓地谈话戛然而止
第五集:玩自由海格尔1、年轻人与强权互不相让,相较第一部村庄里的波澜不惊,慕尼黑表面光鲜,披着华丽的文艺外衣,内里却压抑浑浊,其实人们还是在战后强颜欢笑2、硬面包不艰苦,没有面包才艰苦3、赫尔曼在杜尔曼就是性感男神啊4、听到情敌有枪并且要杀死他,赫尔曼慌张了,连钢琴都忘了怎么去弹了5、硬币决定去留,够果断6、总是要经历些事遇到些人,才能有所收获和变化
第六集:肯尼迪的孩子们-亚历克斯1963年1、为自己睡懒觉找了个非常合理的借口2、阿历克斯对食欲和女色都是两眼放光的3、阿历克斯让人们注意到表面光鲜的社会,人人都为钱发愁4、演员是容易腐烂的商品,瞬间消费5、慕尼黑就是幻象,就是妖怪6、堕胎那段让我想起亚历山大克鲁格《一个女奴的临时工作》,但本剧心理活动较多,过程细节描写较少7、美国的文化与政治在一点一点地影响着当时的德国8、祖与占的海报,慕尼黑的文艺青年好像很崇拜这种男女关系结构9、电影小组到哪都是熬汤做饭。
第七集:狼的日记-克拉丽莎1963年1、好久没看到伊夫林出现了,完全是一场吊唁演出,虽然不好听,但要抒发的感情到了2、也许赫尔曼是天才,他对于融入社会还是有些困难,对于周围的男女朋友仍然有些格格不入3、克拉丽莎的孤傲,让她失去了该有的一切,朋友们越来越现实4、克拉丽莎是赫尔曼成年后第一个刻苦铭心的爱,彼此都是狼,都有利齿和攻击性,但还是需要群居的
第八集:婚礼-斯诺塞奇1964年1、斯诺塞奇与赫尔曼完全是两个类型的人,斯诺塞奇要的是家是团聚,赫尔曼是自我与爱情2、胡安对自己的评价很现实3、女人真的是很有心机4、斯诺塞奇一直让人感觉有股亚洲人的气质,直到在别人家中听着beatles的歌时的扮相5、赫尔曼已经无限梦见克拉丽莎了,克拉丽莎也一样,都是和赫尔曼相关的,两个人感情纠葛真的是越来越深6、婚礼演奏还谈价,又看见波林了7、赫尔曼的婚礼还是间接受到家人的祝福8、斗琴挺精彩的9、斯诺塞奇是赫尔曼身边最敢于追求幸福,敢于全身心接受赫尔曼的人10、所有人的内心都是相当的空虚,关系又是这么的复杂错综,赫尔曼从宴会离开后,这些朋友也曲终人散了
第九集:永远的女儿-塞哈尔女士1965年1、塞哈尔的爸爸太神秘了,完全是个特工,而且思路这么清晰,交代完女儿后就看到了带有死亡影像的油画。2、赫尔曼对自己的家庭生活,稳定的生活不太憧憬。她妻子一直在配合他3、这些人的生活都趋于平淡,趋向于家庭而不是漂泊。4、塞哈尔潜入爸爸的办公室时,钟摆耀眼的反射着灯光,像一面镜子,而在塞哈尔出版社,她又以钟摆为镜子;塞哈尔误触了警报,被警察带走,后来又解开误会被送回家,也是想说明社会趋于正常,不再暴躁与扭曲5、塞哈尔看着古旧的父亲留存的照片,又被公司职员拍下现在的照片,而且对父爱缺失,聚拢这么多年轻人在自己的别墅也是对家庭与欢乐的渴望6、嘶吼的对父亲空荡荡的座椅,放开心结后,瞬间变成了一个孩子,释怀后,画面颜色和心情一样,变得有色彩,夕阳照进病房,父亲也勾起对女儿的爱7、胡安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方式,游荡着希望别人接纳自己,但内敛的气质又让他越离越远8、塞哈尔回归自己的生活后,也开始不适应年轻人的聚会了,杞人忧天的年轻人,无所事事还拥有不切实际抱负的年轻人,对国家充斥着不满,是因为它们不会去工作去融入社会9、沃尔科和克拉丽莎就是奇葩音乐组合,这先锋的都没边了,只是有点节奏10、玩枪走火正好子弹穿过她父亲常坐的办公椅上,这更加深了塞哈尔对自己父亲逝世没能关爱和伴其左右的罪恶11、也许塞哈尔和孩子气的胡安能一起生活。
第十集:未来的终结-雷哈德1966年1、周游南美回来,曾经的据点被夷为平地2、酒吧虽然有先锋作品,但美国的主流音乐及意识形态充斥着德国青年的世界3、为他们曾经的福克斯霍莱斯写的悲歌还是让人挺有感触的,虽然是赫尔曼胡乱写下的,但不需修饰的音符更加真实纯粹,每个人被迫参加,在没有彩排的情况下能够完整表现出悼念的氛围,也是内心潜在的怀念4、胡安独奏的笛子还有中国风,胡安回去南美因为孤独与不幸,雷哈德回到德国后经常提到在墨西哥的危险经历,是否预示着胡安的未来?雷哈德像是信使,将其他国家的信息传递回来,并带回了影像5、雷哈德和摄影师互相配合,为了艺术啊6、刚去威尼斯时的迷茫和灵感的搜寻,离开时的狼狈和精神上的满足7、不知道雷哈德自杀的原因,是觉得电影相较于现实无法演绎其百分之一;还是在自己梦想与爱情上举棋不定;或是对自己迷宫般的方向原地踏步;也许是对德国的未来、电影的未来不报乐观态度?
第十一集:寂静时刻-罗1967/68年1、雷哈德的死是为了为了证明自己说的理论?开篇是罗对雷哈德的悼念2、棉花纪录片获了戛纳音乐奖。为什么证书上是威尼斯的标志?3、过山车式的影像之旅4、轰走海格尔以后,赫尔曼有些迷茫了,他逐渐放弃了家庭,重新拥抱曾经放荡自由的创作氛围中5、雷哈德已经去世一周年了,赫尔曼和罗已经有了一定发展6、烧美国国旗7、恢复视觉的罗看到了雷哈德在湖中划船的景象。
第十二集:一个表示时间的词-斯蒂凡1968/69年1、一开场就对东德抱怨异常,原先的朋友在不同的政治见解面前矛盾激化,电影阻力重重,而赫尔曼很好的没有参与进来2、正在积极反抗政府的革命分子只是一群吹毛求疵狭隘没有理想贫穷的学生,除了动荡了社会治安,不会被平民接受外,什么也做不到3、兹尔克与赫尔曼就是商人与艺术家的矛盾,家庭不稳定,妻子又投身学生革命,正好让赫尔曼进入到了危机中,不论是生活还是艺术4、斯诺赛奇是内心不反叛的人,只是想引起赫尔曼的注意,跟能接近赫尔曼的圈子,但却成功刺激了赫尔曼,让他又回到了自由人的状态5、赫尔曼对美国有无限的梦想,正好应了第一部赫尔曼长大回乡与美国的“父亲”亲如父子6、听着hundrix的歌,磕着药,营造着嬉皮士们迷幻的淫乱的氛围,垮掉的一代,赫尔曼清醒着,看透了这些人的本质,革命什么的只是表象,更多的是无止境的欲望与疯癫的自由7、差个结尾没看到。。。。
第十三集:艺术与生活-赫尔曼和克莱利萨1970年1、赫尔曼捂住耳朵在游乐场这段和第一部也有呼应2、只要离开,去哪都行,铁轨交汇又分开,还是要自己走自己的路,曾经的经历一一错过,这也是对这10年来的走马灯,也看出朋友们的归宿,而赫尔曼正处在迷茫中3、可能只有克莱利萨才适合赫尔曼,兼顾艺术与生活4、多次照镜子,不能接受自己,砸破了镜子,选择了逃避5、回到故乡的小路上,回应了出发时的情景,更加平静,毕竟成长了,经历了,但并不是终点,赫尔曼是注定漂泊的人和他的美国父亲一样,注定是她的母亲牵挂而互相不能理解与相见的亲人。

第二故乡Die Zweite Heimat - Chronik einer Jugend(1992)

又名:2nd Heimat / 故乡2 - 一个青年的编年史 / 故乡2

主演:Henry Arnold/Salome Kammer/Frank Röth/Noemi Steuer/Daniel Smith

导演:Edgar Reitz编剧:Edgar Rei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