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凶手》前三集主要角色登场间距及匹配剪辑等小议

注意片头前后的时钟匹配剪辑

之前网飞推出的游戏英雄联盟的动画剧《双城之战》采用了真人剧模式的40分钟+的时长制式。多年前我就觉得这种加长时长的动画剧应该是一种开拓成年人动画观众市场的潜在趋势,可惜一直都没啥好的成功范本。而这次《双城之战》最终表现不负众望,也确实是达到了里程碑式的品质与热度。虽然还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星星之火,会不会有更多效仿同样时长的动画剧面世,会不会是个起点,但这肯定会是一个原点。

相较而言,这次迷雾剧场的《谁是凶手》,单集就只有30几分钟,这似乎看似是因为随着手机的普及与短视频的流行、适应碎块化主流的一种表现。但实际并不然。

也许一方面是因为审查导致的体量缩水,因此丢失了近三分之一时长——据称是从原来的24集缩短到了现在的16集,因此观剧的时候也可以察觉到,有些部分的剧情进展确实可谓显而易见的快捷。

另一方面,单就目前的30分钟+的时长,前三集应该也就100分钟左右时长,差不多就是一部电影标准时长,这么一个时长,对于一个故事的序幕来说,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我倒觉得是完成的不错的一个pilot。

实际上,现在的16集或之前的24集,如果是按照目前前三集这样的构成来操作,我觉得完全是一个六集剧或八集剧、单集时长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有限剧模式。

在英国,有限剧不在少数的,相当常见,一季六到十集,单集40分钟加,多数时候是连续剧情;或者三集剧,单集一个半小时——当然,多数时候会是单元剧,或者至少是有一条主线的半单元半连续的模式。

而韩剧呢,单集一个小时以上几乎是个观剧常识,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像同样是网飞出品的热门剧《鱿鱼游戏》,或者苹果流媒体平台出品的首部韩剧《头脑博士》,都是单集长达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长;另有许多韩剧,动折还会达到一个半小时时长,像《机智医生生活》第二季的某些集数甚至长达两小时——当然,这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该剧第三季遭取消、而导致的剧情压缩,但它完结后推出的真人秀《机智的山村生活》也单集长达一个半小时,可见这种日常意识的根深蒂固。

包括前面提到的这股韩剧在全球范围内的进阶潮,还包括因为疫情原因导致的院线电影的流媒体首发(或同步发行)的趋势,事实上已经大大改变了原来观众的观影生态。

这种改变,对观众的心态来说,与其说是被动的,倒不如说是一次回归。从粗浅的碎块化的吸收模式,到深度吸收的一次回归。这对市场来说,是一个势在必行的筛选过程,但因为是势在必行,那对作品本身来说完全也可以依势作为一个机会,作为去改变剧集形态的一个契机和动力。流媒体的兴起,并不是让原来碎块化观众群转移了或进入一个隐密或消亡的状态,而是让观众得到了一个更多元化的细化机会。

比如就这次《谁是凶手》的例子,如果有机会卖给网飞或亚马逊这样的流媒体,感觉完全可以重剪成每集一个半小时的六集或完全版八集的有限剧,让它的故事能有一个更好的表现体量,特别是相较它所对应的题材和类型而言。

这样,就像我之前设想的,如果将前三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那么,它对主要角色的登场的安排就不会显得那么奇怪——按照原来的分集,肯定会有观众会质疑,为什么一个主角(演员)到第二集第三集才正式登场,感觉三合一完全可以避免类似因为分集造成的非常规的人物登场间距引发的不和谐音,同时加强了开场的整体感。

这么一来,我觉得它能找到更精确的观众群以及打入潜在的受众;另一方面,它还可以留有精力,去做别的建设,通过更加精进的视听语言去对故事进行更为细致的“包装”,从而让它引导观众产生一个更好的氛围体验。

当然,现在的《谁是凶手》,还是有许多不错的视听语言的,像前三集,就频繁使用了许多有意识的匹配剪辑来进行转场,来展示空间上的转移及时间上的流动,以此更好地连接、揭示人物关系……这里的人物关系,不仅仅是不同角色间的关系,它还更为重视某个特定角色在时间轴上的不同时段对观众的差异感知。

这个公告栏真冷清,十几年都没被覆盖!?

像第一集结尾这个从2000年到2017的完全图像匹配剪辑,它同时在剧情构成上也与这一集开场形成了一个不错的对称结构,做了一个比较好的避免叙事碎块化的时间越层的处理,同时呢,一举两得,又安排了人物(主要角色)的登场顺序,以及他们恰当的登场时机。

开场的孩子,在片头作为转场隔断之后——当然,前后仍通过“时钟”这个物件来进行了有效的匹配剪辑,但因为片头的长时长隔断,有意识地在观众的观影体验中弱化了这个有意思的细节点——肖央登场,加上“大大的”年份暗示(但实际上这个年份数字2000是重复了一遍的),在潜意识中误导观众,这是一个大时间尺度变迁的转场,而肖央就是开场长大后因为那个杀人事件立志成为现在的警察身份的孩子。

然而并不是。

我们紧接着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只是做了一个局部倒叙,两段故事都发生在同一年(它甚至一开场也确实标识了确切的“小小的”年份),只不过一前一后……而马上进入的衔接环节便立刻让观众的预期落空(还没反应过来这种失落感是怎么回事的那种落空);但是,到了这一集的结尾,观众却又发现,这样的预期其实并非完全踏空,确实存在着这么一个时间上的转场,只不过被推迟到了这一集的最后,而长大的开场孩子(真的立志成了警察)——董子健登场了。

她学法医的理由是什么?

而另一个主要角色,赵丽颖的登场,同样使用了匹配剪辑。当赵丽颖的学生形态登场的时候,它就像今 敏电影中一闪而过的钥匙,她的照片收纳袋上的名字,或是同学对她叫“小雨”的细节,观众并不会“很用心”地去记住它们……直到第三集,正式登场的赵丽颖被唤去局里的那段匹配剪辑闪现后,观众才会恍然大悟,将两个不同时间轴上的相同角色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反过来去注意那些被忽视的细节)。

这个场景看起来,凶手当时应该是在照相馆里,她跟凶手有过直接的接触(手)。

今 敏,匹配剪辑的教科书!

一组(不同角色)人物关系,进行了刻意的关联,另一组(同一个角色)人物关系,则刻意进行了忽略……从而展现了不同人物身份的揭示。这点,完成的就挺有意思的,对角色的辨识度也有很高的加成。

对角色辨识度的进一步追加,还包括肖央的狄仁杰护身符传承、董子健的PTSD、赵丽颖的磕巧克力等等的小细节。

如果说肖央是狄仁杰或福尔摩斯,董子健是华生,赵丽颖大概就有点性转莫里亚蒂的意思。赵丽颖遇事不决磕颗巧克力的小细节,挺让人想起狂磕维柯丁的豪斯的(《豪斯》虽然是医疗剧,但角色命名和一些细节也倒确实致敬的《福尔摩斯》),第三集最后,她通过将董子健引入市集整猪吊挂存储区引发PTSD以脱身跟踪,而这段主视角虽然是董子健,但这个戏份(中的智斗)却是对赵丽颖所饰演角色的一次侧面加成。对角色塑造,类似“反”着来的操作,无疑会让角色在观众那里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意图大家其实都能意识到,但本剧在各方面,不管是视听语言也好,演员的表现也好,其实应该还能做到更好。

这个楼梯转角遭遇戏挺让人想起《七宗罪》,包括同样以起床戏开场的肖央以及第一个?案件中被杀害的忏悔者现场。

这个楼梯转角场景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对应戏份……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七宗罪》其实有摩根·弗里曼是幕后大BOSS的解读法……呃,我不是在暗示什么。


谁是凶手(2021)

又名:Who is The Murderer

主演:赵丽颖 / 肖央 / 董子健 / 姚安濂 / 刘琳 / 常铖 / 李强 / 郝平 / 王鑫 / 姜卓君 / 孙绍龙 / 边天扬 / 李光复 / 周奇 / 王茂蕾 / 高露 / 耿乐 / 常戎 / 张昊唯 / 刘桦 / 

导演:孙皓 / 

谁是凶手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