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城之恋》。由于“之恋”两个字很小,还是红色的篆书印章,闹得老花眼的豆瓣上只是电影《危城》。

3月11日的凌晨两点在电影频道播出。

电影频道出品。郑大圣导演。一看片头这两样,顿觉索然。

电影频道按理说有可能拍出好东西来,至少它是严肃的,不是香港老油子,又没有观众票房压力,可以完全不管观众,拍出艺术家自己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它大量出品垃圾。水浒系列,就是用了原来的人物名字,情节完全瞎来,朱仝与雷横拍成了主持正义的探长与贪官县令的生死搏斗,金枪将徐宁拍成了梁山好汉从牢里救徐宁的经过,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有病。

郑大圣,名字一看就记住,所以记住了,别的电影电视的导演,都没记住。有一个“下半身诗派”的女诗人,改邪归正拍起主弦律电视电影,叫马什么,我就没记住。(这女的,跟那个香港脱星当了省“政委”放言要拍主旋律影视有的一拼。)《大众电影》介绍说是黄佐临的外孙、黄蜀芹的儿子,父亲是美工师,这就印象更深了,名门之后。不久前电影频道放了他导演的电视电影《天津闲人》,我看了,拍得很烂,前后风格不一致,抗日部分狗血得滥熟恶俗,人物性格的变化完全讲不通,看到后面实在看不下去了,电视机开着做别的事去了,导演郑大圣1968年生,名门之后,45岁了,正宗大叔,居然拍个电视电影还这么青涩,还真比不上香港老油子。再一查,我特别反感的一部现代派的雷人狗血获奖电视电影《王勃之死》就是他拍的,这下前仇旧恨涌上心头。因此,我对郑大圣印象很不好。

两个不好碰一块儿。这片子果然看不下去。其实,我不是很挑剔,今晚上前一部《爱情钥匙》我就看完了,再前面23点改掉《骑弹飞行》而临时插换的《白头神探2》我也复习了。问题是,这《危城之恋》又闷又煽情又不靠谱。

闷在小叔子与嫂子的朦胧暗恋,这情节不吸引人。里面充斥了煽情,很不舒服。全片真实感很弱,各种不靠谱,画人人不像,画鬼鬼不像。比如在父亲的寿宴上,二哥带了个“大露露”回来要求父亲同意自己娶妾,三弟则站起来护住二嫂,当众劝二嫂离婚,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煽情完全是台湾电视剧的风情,而真实感更是不存在,天津封建家族里是这样的吗?已经这样煽情了,女主角只是默默流泪,什么别的反应都没有,完全不出所料,闷到极致,无趣。

相比之下,原著小说林希《醉月婶娘》就好得多。里面的大家族,很多很多人,不像《危城之恋》老太爷寿宴仅仅两个少爷两个少奶奶(老二不在,老三未婚),不是大家族,只是个小康人家,假装封建大家庭。也没有什么煽情的东西,仅仅最后婶娘的死很戏剧化(该煽也得煽一次),不像电影里时时刻刻煽情,除了家庭矛盾还用抗日来煽情。原作是真正的优雅,电影是十分滥熟。

煽情煽得厉害,却不给出路。原作里,婶娘的父亲在北京好好的,“二土匪”则成月成月不回家,几十年不进她的房,她过的也还平静。电影里她父母双亡,只有一个穷形恶相的叔伯哥哥,等于无家可归,都已经说出“离婚”了,却缺乏物质基础,而丈夫回来抢家用,搜寻陪嫁的古书,在家里也让她活不好。这样改,真是压抑。(要一笔钱,离婚了先搬出去租个小公寓,而后找个人另嫁,只有这条路了。而且历史上似乎不少人都走得好好的。)

后来看评论,说是《天津闲人》《危城之恋》只用了四十天。不知是一部戏四十天,还是两部同时开拍四十天。

总之这个片子,既没看出导演的追求,也没看出导演对观众的尊重。要么你有艺术追求,不在乎观众,就是《王勃之死》那种变态恶心的作品,令人反胃,但是能得奖,而且写评论骂都能挑出东西可骂。要么你拍一部观众看了喜欢的作品,看完之后真切感受到精神愉悦。

拍到了四十多岁,似乎导演对电影的领悟,就是煽情。原作里二土匪不成器,电影里就加上带舞女给父亲拜寿,抢老婆家用。原作有抗战背景,电影里就加上处处口号,在自己家里也大喊口号。电影增添最大的情节是主要故事:二嫂冒充读者化名给三弟写信。这里也被拍得喊喊吵吵的。其实生活中接到自己心悦的笔友来信,多半是悄悄的一个人看。

有个可爱的胖小子叫侯红鹅。这就是作家林希的本名。小说里就是姓侯。可惜胖小子后一半失踪了,导演真心糗。

危城之恋(2012)

又名:危城 / Falling City

上映日期:2012-08-18(中国大陆)片长:100分钟

主演:闵春晓 / 周帅 / 刘姝辰 / 

导演:郑大圣 / 编剧:吴滨 Bin Wu/李洪臣 Hongchen Li/林希 Xi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