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眼泪》这部纪录片有一个动人的开头。金色的海滩上满是穿着泳衣的男男女女,天气晴好,一个小男孩和一个成年男子在摩托艇上欣赏海景;这时,一艘冲锋艇经过,向水面扫射。这里就是加沙,以色列士兵不允许巴勒斯坦人离开海滩三公里。影片的结尾又回到了这片迷人的海滩,游客已经不见,空旷的海滩上只有影片的三位主角,这时我们知道,他们还都是少年儿童,却失去了所有亲人。

这部来自挪威的纪录片,主体是新闻式的镜头与三个少年访谈的平行剪辑。影片记录了加沙一次次遭受以色列导弹和磷弹的袭击。稍许镜头以固定远景的方式展示了爆炸产生的可怕的壮观景象,其余的大多数镜头则是手持摇晃地记录现场,其中不乏大量的废墟,大片的血迹,以及对尸体和残肢的展示。这些袭击不仅发生在居民区,也发生在联合国学校;影片还进入一家医院记录了重伤患者的救治以及对遗体的处理。这些新闻镜头中充满了呼天抢地,传递了战争环境下的危险气氛。

除了作为线索人物的三位少年之后,影片还访谈了成年男女。镜头中的人们或是悲伤、或是仇恨地讲述着自己失去亲人的经历和细节,影片开头出现的那个小男孩在记者的追问下几次流出眼泪。当看到他们身体和情感上的创伤的时候,就不难理解巴以之间的仇恨是如何代代相传了下来,并部分地演变为恐怖主义。虽然爆炸现场的记录和采访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仍然很难想象当事人在经历了这样一些不幸之后,究竟产生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整体来看,影片充满了新闻片的风格,难得地将观众从日常电视中所见的片段新闻带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不过,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加沙眼泪》在极力渲染悲伤与愤怒的同时,也多少过于表达了自身的立场。除了倾诉和诅咒之外,影片中的人物很少展现出他们的性格和普通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在看完影片之后很难对影片中的人物产生认同的原因,他们被镜头和剪辑刻板地塑造成了祥林嫂一般的表达工具,整部影片就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申诉中结束,弱者似乎发出了他们的声音,但同时失去了自身的生活存在。这也许暗示出政治类纪录片的一个悖论处境:如何在个体生活与政治事件之间进行抉择。同情的理解有时会削弱对现状的改变意愿,而激进的观点则让变革的最终目的产生异化。

加沙眼泪Gazas tårer(2010)

又名:Tears of Gaza

上映日期:2010

主演:未知

导演:Vibeke Løkkeberg / 

加沙眼泪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