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一个普通中国人对绅士风度的理解,不外乎是从英语课本开始的。不管是快一百年没人用的"How do you do",还是可在匿名聊天网站上准确鉴别中国人的"How are you"问题,在灌输给我们的时候都有形无形地加上了老师们对礼仪的主观粗糙认识和轻率印象,即使是相当有水平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恐怕也难以免俗。这不能怪他们,毕竟很多人教了半辈子英语也没出过国,而且我们的教育实在太不注重客观精神的培养。于是乎,很多人把这种印象带进成年。

只是时光飞逝,帝国不再。现在的腐国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如今的腐国人也远无以前般注重修养,以至于他们自己也开始感叹最后的绅士,可能会出在印度。当他们在Quora上感叹"We are not the sons of those who invaded your nations; we are the sons of servants to those who invaded your nations"的时候,世界已经大不一样了。

那么以前的礼仪又是什么呢?很不幸,绅士风度是虚伪的一种表现形式。没准儿这也是英国文化中的一项正在流失的精髓。

凯特福克斯在《英国人言行潜规则》里,把英式举止的根源归类为社交拘泥症。她认为适度的虚伪和阶级意识是扎根于英国人心中的。礼节带来的距离感和做作,想必也是这种虚伪的某种来源。通过礼貌的拒绝和礼貌的疏远,正好是避免了冲突而又恰当地表明了个人的看法。从根本上来说,英国的礼节跟中国的在作用上并无太大差异,或许可以进化出一些高尚的意识,但大致是社交的手段。

于是在看惯了《威灵顿公爵传》和《加罗律师》中林林总总的私奔事件后,自己再看这电影也不感到太多意外。人物语言和行为的巨大反差不仅仅是戏剧效果,也是人们在逃避规则的努力中所创造的必然。也许巴里他自己也是片面理解礼仪的受害者,不管是穿上中尉制服后的虚荣,或者殴打布林顿之后社交的无措,都说明他似乎不是个很善用潜规则的人。作为一个投机者,他其实没有用大手段的手腕,而善心虽然在骑士前成就了他,后来却成为他最大的敌人。

如果说对英式行为的准确把握是本片的一个亮点的话,另一个亮点则显得不太突出。数百年的戏剧传统让英国人都成了天才编剧,对幽默、讽刺、人性和世事的无常把握得恰到好处。不管是V字仇杀队里面以V押韵的开场白,或是本片中辣度适中的旁白,都是我们愿意花银子去听的玩笑。

"...she should give up the pleasures and frivolities of the world, leaving that part of the duty of every family of distinction to be performed by him."

说点番外话。我的物理老师是伯克利出身的却投入了教育领域,多年来似乎也看破红尘,养成了某种进行深刻讽刺的能力。某次上课他举了地球人都知道的一个例子:把两只手放进冷水和沸水里,再同时放进30度的水里,会感觉到不同的温度。

"So what does this tell you?" 他问道。

大家不明。

"There is no reality."



第一次写影评轻喷。

巴里·林登Barry Lyndon(1975)

又名:乱世儿女(港) / 巴里林登

上映日期:1975-12-18片长:185分钟

主演:瑞安·奥尼尔 / 马里莎·贝伦森 / 帕特里克·马基 / 哈迪·克鲁格 / 史蒂文·伯克夫 / 盖伊·汉密尔顿 / 玛丽·基恩 / 黛安娜·科尔纳 / 穆雷·梅尔文 / 弗兰克·米德尔马斯 / 安德鲁·莫瑞尔 / 戈弗雷·奎格利 / 雷纳德·洛塞特 / 菲利普·斯通 / 利昂·维塔利 / 乔纳森·塞西尔 / 彼得·塞利尔 / 杰弗里·蔡特 / 伯纳德·赫普顿 / 巴里·杰克逊 / 沃尔夫·卡赫勒 / 汉斯·迈尔 / 费迪·梅恩 / 利亚姆·雷德蒙 / 帕特·罗奇 / 多米尼克·塞维奇 / 约翰·夏普 /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 编剧: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威廉·萨克雷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巴里·林登相关影评

青衣
Magnoli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