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

首先,我要声明对于罗马尼亚新浪潮没什么好感。罗马尼亚新浪潮算是在延续上世界六十年代捷克新浪潮的衣钵,走的依旧是写实路线,长镜头,尽量少配乐,和很多东欧的文艺片如出一辙,看过几部就觉得乏味。这类所谓的新浪潮电影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它和社会的现实和国家的体制关系紧密。就好比上世界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屡屡获奖,不排除很多外国人看的是个新鲜。

【圣诞后的星期二】(Tuesday, After Christmas 2010)的切入点是婚姻,在离婚问题上牵扯这社会体制。这点和中国有点像,代入式思考也更方便于理解剧情。这个故事很简单,就好比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男主角保罗在选择情人和妻子的问题上纠结,当保罗突然像妻子坦白了,结果依旧是云淡风轻。这就是新浪潮的特点,无限的贴近于生活本身。

对于婚外情这种事情,放在美国电影里就可能是一场谋杀,放在法国电影里可能就是一场快乐三人行,这里的重点是现实。还是那种标志性的长镜头,比如影片一开始保罗和情人拉鲁塔的偷情,长镜头甚至忠实记录了男主角的演员们的三点尽露。谈不上美感或者商业噱头,这里的长镜头只是在履行客观记录的原始功能。这种长镜头的优点就是可以无限的贴近于生活本身,在复制生活场景的同时构建所谓的细节。它会强迫你去看导演想要展示的东西,让你无法忽略摄影机的存在。

这个故事最给力的地方在于丈夫和妻子协议离婚时对待子女的态度。不管这个开放式结局丈夫最终选择的是妻子还是情人,在孩子的问题上他们是相当冷静,有爱。影片结尾时的一个长镜头伴随着孩子们的诞生歌曲,大人们再次扮演了圣诞老人的角色将包裹好的礼物偷偷放在圣诞树下,他们依旧是那样的默契。这也许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最好诠释。

对于这样一部新浪潮电影,很多人会把男主角的行为放到道德的高度来批判。他就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囿于社会体制,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矛盾的内心选择。婚外情他可以隐藏六个月,但他却要在圣诞前夕向妻子坦白,他是在恪守良心。只是这种状况放诸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道德范畴的问题,结果很好理解。这就使得这部电影丧失不少批判社会现实的戾气,相比其他的新浪潮电影显得过于温吞平淡。

这难免让人猜想,这类新浪潮电影可以在国际受宠多久?【加州之梦】的讽喻直接指向美国,很荒诞很尖锐;【四月三周两天】涉及的堕胎与罗马尼亚法制相关;【警察,形容词】与警察系统法令有关,更多的指向整个体制;【我想吹口哨就吹口哨】讲矛头直指教管所警察的独裁和职业黑幕。导演们就像是在消耗国家的历史和当下的社会状况,但这类具有时效性的东西总有被耗尽的一天。这类电影里尤其说看到的是电影人的良心,不如说很多人都在关注某个国家的特定历史符号。这也是我在文章一开始就说自己不怎么喜欢这类电影的原因,【圣诞后的星期二】充其量就是一部合格的良心电影。



圣诞节后的星期二Marţi, după Crăciun(2010)

又名:Tuesday, After Christmas

上映日期:2010-05-13(戛纳电影节) / 2010-09-17(罗马尼亚)片长:100分钟

主演:米密·布勒内斯库 / Mirela Oprisor / 玛莉亚·波比丝达舒 / 维克托·雷本久克 / 德拉戈什·布库尔 / 艾德里安·凡希加 / Ioana Blaj / 

导演:拉杜·蒙泰安 / 编剧:亚历桑德罗·巴丘 Alexandru Baciu/拉杜·蒙泰安 Radu Muntean/勒兹万·勒杜雷斯库 Razvan Radules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