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在西方》讲述的是一个非法移民到欧洲冒险的故事,他先乘船到达希腊海岸,藏在名叫“伊甸园”的豪华乡间俱乐部里,然后经过多次冒险来到巴黎,在旅游俱乐部见到魔术师。观众都是这位年轻冒险家埃利亚斯的见证人,看到了欧洲人对待非法移民的不同态度。应该说,谈论非法移民这个社会问题,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采取了一种相当诗意的方法,他不仅强调了这个问题的负面影响,也谈到了问题的积极方面。移民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出于政治目的,为了人身自由而逃离独裁暴政,一种是出于经济目的。经济移民是为了自己和儿孙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往往会遭到当地人的排斥,或者受到残酷剥削,即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种现象依然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第一代移民必须付出的代价。加夫拉斯请资深剧作家让-克劳德·格伦贝尔为本片写了对白,邀请意大利偶像派演员里卡多·斯卡马西奥出演主角埃利亚斯。这位颇有卓别林风格的演员出色地演绎了这位非法移民的角色,他像变色龙一样,能够随机应变,能够应付各种场合,赢得了观众的同情和信任。人们从他跳下被发现的偷渡船开始,就为他的命运担心,怕他被警察发现而被遣送回国。到达伊甸园裸体俱乐部,他像其他人那样一丝不挂。第二天早上,他又换上一身猎装,但受到了宾馆一个同性恋客人的纠缠。埃利亚斯为了躲避警察,不断变换着角色,他又受雇于一家回收电子元器件的地下工厂,由于埃利亚斯几乎不会说法语或英语,所以他很少讲话。在影片中,语言似乎并不重要。在他奔向巴黎的路上,他结识了不少三教九流的人物,对他帮助最大的是那位魔术师,他不仅给了埃利亚斯临时工作,还叫他去巴黎找他。来自东方的埃利亚斯是个在西方世界到处寻找新家的移民,在不同的陌生地方流浪,遇到许多不同的人,忍受着他人各种态度和目光。这一切都源自他的伟大希望:活下去开始新生活。他游侠式的生活在巴黎以一种神奇的方式达到了“圆满”结果。
影片中偷渡者撕毁身份证件,把碎片扔进大海的镜头很有象征性,令人过目难忘。这是偷渡者的共同做法,一旦撕毁了身份证件,警察就无从知道这个人来自何方,也就无法把他遣回原籍,偷渡者变成了“黑人”,似乎偷渡的目的就达到了。然而时刻逃避警察就成了这些人每日的功课,埃利亚斯不停地偷衣服,以便改头换面。
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既不知道主人公的过去,也不知道他到了西方后,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大名鼎鼎的政治电影大师到底要带给观众什么信息?
如同理查德·拉什在《匣中魔鬼》描写的那个喀麦隆替身演员,科斯塔·加夫拉斯以犀利的目光,观察并刻画了本片的主人公埃利亚斯,探索了来到充满魔力的欧洲的当代移民的种种机遇。埃利亚斯很快就发现了这块绿洲上的居民被压抑的性冲动和对奢侈的贪婪,在这个失去根的年轻人的冒险中,它更像一块吸引所遇人群的磁铁,而不是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马达。从他来到这块陌生的天堂开始,他既遇到了好心的过路人,也遇到了利用他的贫困处境进行剥削的坏人。埃利亚斯的遭遇,反射出西方社会的弊病。导演恰当地选择了影片的风格,从而避免对西方社会现实的抨击和对移民投机心理的批判,因为寻求舒适和幸福实乃人之常情,对于当代的淘金者,他们冒险的结局往往比埃利亚斯更加凄惨。伸向埃利亚斯的援手,很少是真诚善意的,因为西方社会从来不好客,而是精于算计的自私自利,所以埃利亚斯的每次相遇都以失望告终。另外,科斯塔·加夫拉斯把他的故事添加一些耐人寻味的佐料,例如媒体的角色和电影批评总是围绕着流浪汉的增多这一主题。
科斯塔·加夫拉斯在柏林电影节上,这样介绍了他的新作:“影片围绕一名男青年的漫长旅程展开,为了来到心目中的伊甸园巴黎,他先后穿过地中海和欧洲。他从地中海中部启程,你永远不知道他从哪里来,或是哪个民族的人。透过他,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对于像他这样的陌生人,我们应该抱着怎样一种态度,这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片中,他有过几次冒险经历,每一段经历都是一面镜子或者说一种隐喻,折射了我们对来自外部世界的人所抱的态度。他们将欧洲视为一个天堂,为了来到这里,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情,甚至不惜拿生命作赌注。这个故事充满悲剧色彩,但整个过程中也不乏一些轻松的气氛,之所以这么处理,是因为在对待移民问题上,我们的态度不能过分阴郁。在我看来,欧洲人将移民视为一个敌人,担心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移民涌入可能导致‘外族入侵’。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一些政要也将移民看成一种威胁,他们的这种态度无异于‘火上浇油’。我们知道,欧洲面临声势浩大的移民潮。在大部分欧洲国家,移民都占本国人口的很大比例——无论是过去还是最近都是如此——这些外来客努力适应他们的新国家。我希望从这个角度审视我们的男一号,我愿意用一种乐观的态度看待他的到来。荷马笔下的尤利塞斯与片中的流浪者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尤利塞斯希望重返家园。我们的主人公希望创建一个自己的家园,他将‘光之城’巴黎视为最理想选择。我们在希腊拍摄了一些场景,而后转战意大利边界以及法德边界的阿尔萨斯,最后来到巴黎,整个故事在这里结束。影片预算在700万欧元左右(约910万美元),是由法国、意大利和希腊联合拍摄的,法国电视三台和电视增加频道也参与其中。融资过程比较艰难,由于没有大牌影星加盟,电视频道对拍摄这部影片态度非常冷淡。这部影片讲述了欧洲人在假想中的‘西方天堂’的生活状态,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人。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借助这部影片展现移民高贵的一面。”
科斯塔·加夫拉斯1933年2月12日生于希腊路特拉-伊拉雅思一个普通家庭,母亲是希腊人,父亲是俄国人。科斯塔·加夫拉斯在中学毕业后,1956年离开希腊来到巴黎,先在索邦大学攻读文学,然后考入巴黎电影学院。1968年,取得了法国国籍。他从亨利·维诺伊、雅克·德米和何内·克雷蒙的助理导演做起,结识了西蒙娜·西涅莱和伊夫·蒙当。1965年,他请这两位著名演员参加了他第一部影片的拍摄,这部警匪片《杀人车厢》取得了巨大成功。科斯塔从第二部影片《一个多余的人》开始,就表明自己的兴趣在于政治和历史题材。1975年,他在《特种部队》中再次发掘了抵抗运动的题材。1969年,他拍出的《Z》,使他正式确立了政治片导演的地位。这部根据瓦西里·瓦西里克斯小说改编的影片,揭露了在希腊的殖民独裁统治,叙述警察杀害左翼领导人,又将其说成是一件普通事故的过程。该片获得了两项戛纳奖和两项奥斯卡奖(最佳外语影片奖和最佳剪辑奖)。1971年拍摄的《招供》揭露了斯大林时期一位捷克斯洛伐克副外长遭到追捕和酷刑。伊夫·蒙当演绎了他电影生涯中最精彩的角色。揭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拉丁美洲行径的《戒严》获得了1972年的路易·德吕克奖。科斯塔·加夫拉斯通过个人命运的故事,触及最敏感的政治题材,在《失踪》(1982年戛纳金棕榈奖)中,反映了皮诺切特将军在智利发动政变的事件。在《阿纳卡》中揭示了中东冲突。在《魔鬼的右手》(1987)中,暴露了三K党的罪行。1980年起,他一直担任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职务。2009年推出的这部《伊甸园在西方》也是一部反映移民命运的政治影片。

伊甸在西方Eden à l'Ouest(2009)

又名:Eden a l'ouest

上映日期:2009-02-11片长:110分钟

主演:里卡多·斯卡马乔 Riccardo Scamarcio/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乌尔里希·图库尔 Ulrich Tukur

导演:科斯塔-加夫拉斯 Costa-Gavras编剧:Costa-Gavras/让-克劳德·古卢姆伯格 Jean-Claude Grumberg